知识付费算不算是成年人的精神保健品?
知识付费算不算是成年人的精神保健品?最近,有关保健品的讨论很多,比如主要售卖给老人的实体保健品,被媒体们一次次分析,一次次质疑。而同时,也有人半调侃半认真的将知识付费与保健品相联系,意思是都作用不大,更多是安慰效果。也有朋友半开玩笑的说,知识付费的样子,好像是中年人的精神保健品啊。
实际上,知识付费作为一种新形势的内容,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但问题是其适不适合大众,每个人看的量又是多少,还是需要琢磨的。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既不会开设知识付费的公司,也不会去当大咖讲师,我们更有可能的,是变成购买的消费者。那么,2019年,我们有必要购买知识付费吗?
成年人学习的渠道是匮乏的
为什么成年人会感到焦虑?尤其是在北上广,竞争激烈的城市中,这种焦虑感更强,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前一段时间,一个朋友加入一家大数据业务的小公司,结果发现本科是里面学历最低的,并且开会讨论的算法、架构、AI学习她都听不懂,也无法去外文网站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总的来说,她感觉存在感很低,也很焦虑。
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在互联网公司中,程序员、产品经理、架构师等学习方向是很明确的,他们必须不停的学习,研究最新的,或者正在普及的技术趋势,因为这是他们工作的根本。
而很多人,其工作内容中,并没有驱动自己学习的明确方向,更多是重复性工作,于是就会陷入一种迷茫,产生一种焦虑,并督促一种行动。
同时,我们都清楚,现在知识太多了,很难都学,都掌握。因此如何选择,也加速了自身的焦虑,学什么能又快,又好,又精准呢?
在知识付费出现以前,自己看书成为一种学习方法,工作总结实践成为一种学习方法,与行业精英吃饭讨教成为一种学习方法……如果以上都不太可行,不太可持续,那么知识付费自然被列入新的考虑范围。
知识付费依然是教材,不会对每个人都有效
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大学生发了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授课,有的人成了学渣,本专业知识一无是处,有的人则成为这个领域的入门者,甚至可能成为一颗冉冉新星呢?
原因太多了,比如学生是否对这个领域感兴趣,是否精力足够专注在研究上,是否不断锻炼思维,增强学习能力,是否能学习和实践结合,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付费也是如此,其是一套形式较为轻松的,但结论很多,观点丰富的有声教材。这套教材摆在10万人面前,并不能对每个人都起到足够的效果。
因此,很多人说买了之后效果不佳,也是正常情况,并非知识付费的问题,因为也有人从中获益不少,但并不会公开表示出来。
有人说,我就是开车时候听听,听到一两句记住了,总没有坏处。确实没什么坏处,要不也是播放交通广播或者音乐。但另一方面,我们依然摆脱不了在收听时候溜号的问题,而且知识付费是高度浓缩的内容,一次溜号,很容易漏过很多,这是其不如书本的地方。
而如果我们收听很多种类的知识付费,并且都是在开车、坐地铁等环境下收听的话,汇总到脑子里的知识,必然也是十分零碎,难以形成体系的。
自己给自己建立教材才是核心
所以,我们要不要学习知识付费呢?这里的关键不是知识付费,而是我们如何学习。
这里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设定目标,在一定阶段在一个领域取得突破。而这个领域,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有可以实践的机会,比如应用到工作中去,这样的价值就更大。
为此,我们可以选购几本相关领域的书,速读,做笔记,做导图,对于价值不大的书籍,简单看下或者放弃,对于内容更好的书籍,多了解挖掘。同时,我们也可以收听相关领域的知识付费,揣摩主讲人观点的背景,其理论形成的依据,并进行质疑和判断。
全盘接受一本书,或者一个知识付费课程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其观点有普遍性,但其观点形成的环境也有不可复制性。因此,我们也应该形成自己不可复制的学习方法,实践方法,如果成功,也不是别人可以轻易复制的成功。
自己给自己建立学习计划、教材库、学习方法,才是获取能力更为有效的方法。
那么,回到开头,是否要继续购买知识付费内容呢?
我们还用保健品来举例,如果你骨质疏松,可以补钙,但也要注意饮食,以及晒太阳等配合,如果你心脏不好,可以吃辅酶Q10,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度疲劳……
单一的保健品,对于针对性很强的问题,还是确有效果的。但这并不等于,我们需要微量的摄入各种保健品。
寄希望于吃保健品就可以不得病,不得大病,并不现实。同样,寄希望于听很多知识付费,就可以快速提升自己,也是不现实的。两者所追求的结果,都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如果2019年只看一两个知识付费内容,而其正好和你学习思考实践的方向相同,那显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2898站长资源平台网站资讯:http://www.2898.com/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