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资本退潮后优质影片浮出水面
大浪淘沙:资本退潮后,走心的优质影片浮出水面。
从2003年上旬起到2005年,别具一格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奉俊昊的《杀人者回忆》,郭在容的《假如爱有天意》,朴赞郁的《老男孩》,康佑硕的《实尾岛》,姜帝圭的《太极旗飘扬》,金基德的《撒玛利亚女孩》《空房间》,李俊益的《王的男人》等。尤其是2004年,影界甚至出现了“千万观众时代”的口号,根据韩国I’m pictures电影发行公司年末推出的《2004年电影市场分析》中的数据显示,这年的总观众量约为1亿3千万人。时年,电影评论家金英振(Kim Young-jin)发文表达观点:“韩国电影或许已经脱离好莱坞情节,观众对于好莱坞式的幻想已经可以通过消费国产电影得以实现。”
戏剧性的是,姜帝圭在拍摄《太极旗飘扬》时因制作成本偏高,受2002年风险投资商大面积退出的影响,所以影片初期在筹资上遇到了极大困难,姜帝圭因此抵押房产,并倾尽公司所能支撑拍摄进程,但在影片大约完成30%时,资金就开始捉襟见肘。恰巧,当时成立不久急需确立市场地位的秀宝(Showbox)看中了该片并注入投资,才使影片最终完整拍摄。当然,上映后的事实证明,不论是姜帝圭导演还是秀宝公司,都押对了宝。
2006年是一个阶段性的巅峰,奉俊浩的《汉江怪物》成为全球范围内票房最成功的韩国本土电影,韩国本土电影制作和上映部数首次超100部。但同时,这年的单片平均制作成本达到了历史最高值,但资本回报率仅为负24.5%,外部资本几乎毫不犹豫全部退出,加之剧场饱和状态、录像市场低迷、DVD市场的低增长、大投资发行公司垄断化等的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都为之后韩国电影产业进入阶段性低谷埋下了伏笔。
把握尺度:不只是投资,还有自我实力
如果把韩国影史这一阶段的发展做个比喻的话,外部政策提供的支持可以说是先天成长的沃土,而外来资本更像是促进后天发育的化肥:一方面为催生新的题材种类保障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为电影界有才华的人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但化肥施多了,反而会“烧苗”。超过市场容量的外部资金涌入并不全是助力,热钱使业界变得浮躁而膨胀,多数影片丧失审美趣味,艺术与商业价值全都落空。所以,如果用施肥的概念来形容电影投资的话,“适量投放”是最重要的,既不浪费又恰到好处。
回看当下中国影业投资热潮的情况,2015年,A股与影视相关的并购超过70起,涉及资本高达2000亿元,不少公司一再亏损却仍被估值几亿或几十亿。易凯资本CEO王冉此前在微博调侃说:“中国养猪的、做乳制品的、开餐馆的、做金属管材的、卖五金的、放烟花的企业有什么共同点?答案:都变成了影视公司。”
正如本文开篇饶曙光所言,这些大小公司“百米赛跑、不计成本”涌向所谓影视风口,有的甚至都不知道一部电影从投资、制作、发行到上映该做些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识别电影是否符合观众审美趣味,只是想当然的来捞快钱。抱这种心态进入影业的外行企业们,不难料想他们会遭遇什么。
今年三月以来,电影票房降温的趋势非常明显,各业内人士对此的原因分析不一而足。但大都指出了观众的口味与各种“速食”影片不相符的突出矛盾。人们不愿意为烂片买单,自然票房下滑。在这一点上,韩国电影曾走过的路是颇具参考价值的,遭遇了票房滑铁卢之后,仔细反思制作环节的问题,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的故事,了解观众的心理创造共鸣。韩国电影产业的实践证明,这是他们真正在本土能够赢得与好莱坞对抗的重要落脚点。
中国电影产业的这一轮资本狂潮退却后,会不会有大批的优秀电影开始赶来呢?
更多资讯,可以访问2898站长资源平台创业栏目:http://www.2898.com/start/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