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当前位置:首页> 创业> 点评

不忍直视 创业圈的那些潜规则

2015-12-29 14:37 来源: 站长资源平台 编辑: 佚名 浏览(872)人   


  创业圈的潜规则:刷数据、夸大估值和融资额

  这是一个宁静的夜晚,我独自坐着末班车赶往回家的路上。我想了很久,是否要写这么一篇文章,最后我还是忍不住良心的谴责,默默的写下了这篇文章。猜想这篇文章可能会被很多人吐槽,也有可能会被举报,甚至遭受各种功击。不过为了帮助更多的创业朋友,我要告诉他们一个创业圈的真相。

  创业圈 科大创业圈  创业圈潜规则 创业点评
  刷单

  刷单分为两种:

  第一种:模拟出虚拟用户,达成成交。一般为通过外面寻找此类刷单公司来做刷单,大部分创业公司创始人对技术都不是非常了解,所以不会轻易的去自己研发。比较普遍的就是淘宝了,或者QQ群,搜索关键词“刷单”。对于做技术出生的大牛,通过编写代码的技术手段模拟提交用户数据,订单数据等,这是很轻松的事。买台服务器,写点代码,生成一些任务,调用一些服务,实现用户注册,下单,纯电脑自动完成用户注册,订单生成,订单成交。

  举个例子:一个电商平台需要刷单,通过虚拟机模拟出用户,然后在商城购买产品,之后在后台发货,确认收货,这一套流程就走完了。

  第二种:线上众包刷单,虚假任务奖赏。常见有在社交微信群,朋友圈,微博,QQ群或各大论坛,宣称发红包或者抽奖iPhone手机,手表等奖品的虚假信息,诱导用户分享,注册。事实上多半用户关注或注册了,结果没得到任何奖品。

  特别要提的是看到一些威客网站常年置顶各类注册发奖金的任务,有时注册一个p2p类的账号,声称返现几百元的,让人侧目。

  很多公司为了能在投资人面前展示更好的数据,获取高额融资,无奈只能去通过刷单来达成。

  从业互联网十几年,见过太多因刷单而倒闭的。

  刷榜

  创业圈 科大创业圈  创业圈潜规则 创业点评
  我们经常会在APP Store或者其他应用市场看到,一夜之间一个根本没听说过,没见过的APP突然展示在首页,而且非常的靠前。没错,基本可以判断这就是刷榜。

  APP Store的榜单是不固定的,有时候一个小时更新一次,有时候两个小时,有些时候甚至整晚不更新,不过稍微花点钱,一次榜单的更新就能让APP排名冲到最前面。从而引起用户关注并下载。不仅仅是IOS,安卓亦是如此。

  同样,此类的刷榜团队在QQ群或者淘宝即可找到。

  刷数据

  在刷单那块我有提到,通过增加成交额可以在投资人面前展示目前产品的数据,但就光成交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用户数,成交量,成交额,访问IP,日活等。

  没错,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个刚上线的APP,没有资源,没有人脉,只要你脸皮厚,不要脸,就能让APP下载量,注册量,活跃度等挤爆你的服务器。当然,这些只是自娱自乐,因为这些数据都是造假,除了自己,没有其他人知道。一个活在虚假数据里面的创业者是可悲的,因为没有真实用户去下载体验它的产品。但是通过这种造假的数据去找投资人拿钱,是可耻的。

  估值

  创业圈 科大创业圈  创业圈潜规则 创业点评
  经常见到随便一个号称吊炸天,颠覆式,全球首发,非人类能想出的idea,估值上千万,上亿。对外和一些朋友,媒体等交流,把估值吹的比天还要高,随便去什么3W咖啡找几个创业者,把他们的项目或者idea的估值加起来比BAT还要高。

  一般一个正常创业项目估值为:用户数据,流量转换,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对手等来估值,然而一个连娘胎都没有的idea,或者一个刚上线的产品,估值凭什么高达几千万?

  虚报融资额

  创业圈 科大创业圈  创业圈潜规则 创业点评
  如果说上面的估值,刷数据都只是为了最后的融资而做准备,那么虚报融资额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虚报融资额早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一般是翻5到10倍,甚至还有些将人民币改为美元,还有些吧估值称为融资数。但对于这些投资人也希望能得到媒体的关注,增加投资人的曝光度。在这个移动互联网行业,估值泡沫可谓和雾霾一样,看的到,摸不到,有时候一不留神,不仅习惯了有雾霾的生活,而且还喜欢上了雾霾。因为我稍微跑几步,就能消失在雾霾中,我看不到你,你看不到我。

  媒体

  创业圈 科大创业圈  创业圈潜规则 创业点评
  购买一个大型媒体文章也就几百块钱,对于那些拿到钱的创业者,根本不在乎。只要和几个大点的媒体打好关系,稍微花点钱,就能把竞争对手黑到站起来的勇气都没有。好比玉皇大帝和孙悟空,玉皇大帝只需花点钱打点下如来佛祖,就能把孙悟空在五指山压上个几百年。

  对于通过融资额压倒竞争对手,以及通过媒体攻击竞争对手,这些在行业内以及是非常常见的啦。网上的此类的案例多如牛毛,主要看有谁的钱多,且是否愿意花钱在公关上。

  以上这些在业内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对于那些刚开始创业的,不懂这些潜规则,是非常容易失败的。不过通过这个冬天,已经让很多造假的创业者浮出水面。

  我从12年开始正式全职创业,期间两次创业暂时中断或改变,两次都是移动互联网项目,没有刷单,没有刷数据,没有估值,没有融资,没有花一分钱在媒体上,虽然项目没做起来,但是我坚持认真创业。包括现在的项目,虽然已经运营好几个月了,用户不太多,但我从来没有想过去夸大自己项目的估值,没有去刷数据。最近也有几个投资人找我沟通,我都是如实回答项目情况,因为项目还有一些待完善的缺陷,所以我也没有急着去融资。不管将来是否拿到融资,我都会如实对外回答,我是在认真创业,做一个真正能帮用户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创造价值的APP,我在路上,你呢!

  创业圈的那些潜规则

  什么是潜规则?吴思在《潜规则》里说:“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这种利害计算的结果和趋利避害的抉择,这种结果和抉择的反复出现和长期稳定性,分明构成了一套潜在的规矩······姑且称之为潜规则。”在不同行业,都或明或暗存在着这种潜规则,在互联网创业圈也不例外:
  创业圈的那些潜规则

  1、 注水的用户产品数据

  一般一个创业项目都会研发自己的App,然后想方设法推广出去。让投资人看到数据,拿到更多的钱投入到下一期运营。在各种方式中,最快的刷数据方式就是刷榜。根据刷榜公司的爆料称,AppStore榜单排名更新时间是不固定的,有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更新一次,甚至可能一整晚都不更新,不过只要时机把握住,一次更新榜单的排名就能冲到前面去。使用不正当手段将应用刷到排行榜靠前的位置,从而引起用户关注并获得下载。这种方法其实早期的论坛很早就有了,例如“顶楼主”“好人一生平安”这些都是充满人文情怀的刷榜。虽然APP刷榜不是很道德,可是参与其中的就是赚钱了,有了钱之后又会用更多的钱去刷榜。

  刷榜工作室的服务内容包括冲榜(就等于是微博的买热门头条)、维护(等于是微博的买粉)等细分工种,可以为应用添加评分和评论,甚至可以给竞争对手的应用进行差评。据媒体报道,刷榜分为冲榜和维护排名两种,其中冲榜方面,冲到AppStore免费总榜的TOP5的价格为2.5万元,TOP5维持一天的费用分为是2.8万元。刷榜的手段很多,从早先用软件刷榜,到后来模拟人工,现在直接变成真人手工刷榜。所以一些专门做刷榜的人应该这样宣传:“祖传刷榜,纯手工操作,绝对不含任何科技成分。刷得安心,用得放心。”

  不止是用户数,就连企业销售额、网站访问量、客户转化率等数据通通可以造假。韩国的整形也不过如此,我们的创业者能把整个网站的客户都整出来!一度被视为社区O2O标杆企业社区001,从成立到现在,就没有停止过数据造假的争论。2014年10月,其天使投资人之一的薛蛮子曾在微博公布,社区001获得了1亿美元的B轮融资,估值达到20亿元人民币。通过这种方式高调回击造假传闻。但是很快在今年8月份,媒体爆出社区001多家店已经数月没有发工资。根据媒体报道,员工说他们通过将电话下单的数据再重复输入到电脑的下单数据库里等方式,粉饰数据。但是没想到他们的苦心没有等来下一轮融资,O2O的风口就已经过去了。退潮后的底牌被人看得一清二楚。

  2、 浮夸的融资并购消息

  虚报融资额早已是业内已经公开的秘密。很多创业者一般是将融资额翻三到十倍报出,将人民币报成美元,或者将估值说成融资额。O2O市场、智能硬件领域以及互联网金融领域,估值泡沫比较普遍。辣妈帮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根据多家媒体分析,号称C轮融资1亿美元的辣妈帮,实际额度大概在3000万美金左右,虚报融资反而引火烧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除了虚报融资额外,还有一些创业者借助媒体故意散布莫须有的融资信息或并购信息造势。由于这些信息都属于企业内部信息,外部的人根本无从核实。

  大家都攀比着虚报融资额度,想在势头上压倒竞争对手。就像小时候,考得不好的时候要是父母问起,会说:“差一点就95分了。”其实只有9.5分,名符其实的差一点。不过有时候吹牛逼吹大了,吃亏的还是自己。比如深圳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上午刚刚宣布融资,结果午觉还没睡醒,投资方就站出来说他们根本没投资。

  3、花样繁多的财务造假

  如果不是上市公司,企业财务造假是常态,当然上市公司也不见得好到哪去,毕竟不造假的话,当初能不能上市都难说。种子期和成长期的企业财务造假现象更是花样繁多,包含企业营收造假、转移公司的融资或者利润等等。

  造假目的,除了为获取融资外,也可能为欺瞒合作伙伴,或者将公司的资产转为己有等等。举个例子,有个创业者人叫张三,他拿了5000万投资,用其中2000万去做营销和推广。他找了一家叫李四的广告公司,让这家广告公司再转包给指定的另一家公司,王五广告。而这家王五广告其实就是张三自己的关联公司,这样可以顺利的把钱转移出去,即使创业失败了,但是起码自己还是赚钱了。

  4、恶意攻击对手无底线

  现在创业者一方面是把自己的数据搞得高高的,把自己的品牌弄得响响的。但另外一方面,会花更多力气、使用各种手段去打击竞争对手,比如雇佣枪手写黑稿、恶意投诉、虚假评论等干扰对方正常运营或者直接泼脏水。

  就在上周,国内音频市场风波频发,《喜马拉雅FM吹牛逼、上黑榜背后:“高位”恐慌?》等几篇文章传遍网络,喜马拉雅FM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关于喜马拉雅FM被恶意诽谤的声明》,就系列报道中提及的“涉总局黑榜”、“C轮BP融资资料造假”、“欠债2亿”等不实传言进行了正面回应。并指出,相关攻击性文章系某友商组织指使“枪手”撰写发布,并发红包在朋友圈转发。据截图显示,喜马拉雅的CEO曾说“友商”是叫昆虫的那家,应该就是蜻蜓FM。有意思的是,在这几篇文章中,引用的在今年易观国际7月公布的音频排行榜数据喜马拉雅是第一名,占25.8%。蜻蜓FM为第二名,占21%。但是在之前网络爆出的材料截图,喜马拉雅号称自己占据市场份额的60%。两者数据相差得甚远。还有一份第三方移动数据平台TalkingData发布《2015移动音乐应用行业报告》,称喜马拉雅FM以45%的覆盖量居同类应用首位。同样是第三方数据,相差数倍。在业内,付费报告的公正性也一直受到质疑。

  早在今年4月17日,荔枝FM和多听FM两个软件被苹果Appstore下架。荔枝FM声明,是被同行恶意投诉以至于在苹果应用商店下架。紧接着,多听FM声明称,除了恶意投诉导致应用被下架外,竞争对手还通过恶意抢注关键词、恶意刷榜、伪造评论等手段,来干扰甚至抹黑他们的正常运营和品牌。这两家所说的恶意投诉对象直指喜马拉雅FM。但是很快,就在6月30日,喜马拉雅FM发布微博称,软件遭恶意攻击,致在app store被下架。

  5、创业者与投资人相爱相杀

  在很多人看来,获得投资方的融资是一件值得可喜可贺的事,但是要知道,投资其实就是一门生意,投资人永远都是为了追逐自己的最大利益化才会进行投资的。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人会想尽千方百计来扩大自己的权益,尤其是大品牌的基金会更加强势,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压低价格,最可怕的是,在折腾创业者很久之后,最后扭头就走,说现在不适合投资等理由,这样的项目一般很难在其它投资方那拿到钱,因为有强烈的心理暗示。另外,还有的投资人为了拿到项目情报,假装投资,反复拷问后一转身投资了竞争对手。让创业者防不胜防。

  在去年,口袋购物创始人与红杉资本公开撕破脸的事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桩案例。据虎嗅当时的文章透露:口袋购物获得王珂获得3.5亿美元C轮融资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了和红杉的纠葛“后来让红杉成为主投资方,但是他们拖了十几个月之后了无音讯,基本是被放鸽子了。”由于被红杉拖着,既没有资金注入,又不能转而寻找其他投资人。“红杉以前这样拖死过很多项目,比如ispeak就被拖死了······就是红杉拖了7个月,最后说我没想清楚就不投了,其它本来要投的公司觉得既然红杉没想清楚那估计是有问题,后来就都不投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互联网圈也不例外。江湖险恶,各位且行且珍惜吧!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2898.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2898站长资源平台( www.2898.com )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