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当前位置:首页> 创业> 点评

网络大电影最后的红利期:小玩家该抓紧最后一搏了

2018-01-06 11:00 来源: 站长资源平台 编辑: 等等 浏览(1009)人   

  网络大电影最后的红利期:小玩家该抓紧最后一搏了。在经历了2015年的试水,2016年的爆发后,2017年的网络大电影正在走向成熟,产业也进入了洗牌期。浪花消退,究竟谁在裸泳?


网络大电影最后的红利期:小玩家该抓紧最后一搏了


  有人说,这是网大最艰难的一年,缺少题材、严审内容、新鲜感消退,使得大量制作机构苦不堪言;也有人说,曾经吸引众多制作机构纷纷涉足的网大市场,已经很难赚到钱了。


  那么,场内的玩家怎么看?


  “不赚钱的都是些有规模的机构,他们开销大投入多,电影出不来自然就熬不住了。”从事网大制作两年多的梁满表示,虽然网大这一年不再那么火爆,一些投资者在受挫后也纷纷撤离,甚至年轻用户群也不再盲目追风,但市场总会给小玩家留出机会。


  梁满认为,不少中小型制作团队还是能在洗牌“夹缝”中找到出路,“对于我而言,行业红利期还在,这两年抓紧多赚点钱是真。”


  在网大市场看似由“红”逐渐转“绿”的过程中,“梁满们”似乎总能找到赚钱的机会,那么这最后的红利期还有多久?


  不需要内容 这是个认真就输了的行业


  “在这个行业,认真就输了。”


  说出这个怪理论时,梁满满脸诚意。2015年,他在成都组建了一个小型影视工作室,怀着对网络大电影未来的无限憧憬,带领团队花了半年时间,众筹320万制作经费,打造了一部悬疑推理电影。在没有广电审查的年代,电影通过了多个平台的自审机制,实现了同步上线。


  “出于对(处女作)内容充满自信,所以团队都认为要成了。”但让梁满和团队都没想到的是,在这部网络大电影上线后的三个月付费期内,各大视频平台上付费观看的用户数量,加起来刚到五位数,整部电影的分账所得也仅不到18万元,“第一部就亏大了,而且是在花了大量心思之后,得到这个结果,团队都有强烈的挫败感。”


  面对众多投资人的质疑,他和团队开始思考处女秀失利的原因。在看了大量网络付费电影之后,梁满心里五味杂陈。


  梁满发现,他们花了大量心思做出来的“精品”电影,没能吸引用户付费。而一些可以用奇葩形容的“烂片”,却动辄几十万用户掏钱观看。


  “没有内容,没有演技,甚至没有逻辑,就是插科打诨,但他们就是卖的好。”百思不得其解,但为了养活辛苦拉扯起来的制作团队,梁满不得不放下专业与情怀,说服所有兄弟们尝试做一部能卖座的‘烂片’,“买了个还算热门的仙侠IP,用小说改编了电影。”


  实际上,那无厘头的玄幻故事,超级尴尬的修仙桥段,一度让有“精神洁癖”的梁满忍无可忍,导演甚至因为大量牵强的剧情,分分钟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但这部小投入、小制作的仙侠题材网络大电影,却在视频平台上线之后,大爆冷门。


  “播放量出奇的达到了78万,整个付费期最后分账也超过百万。”梁满告诉懂懂笔记,看到这个结果后,团队并没有疯狂起来,而是傻了,几个核心团队的兄弟坐在一起,一个上午的碰头会一半时间楞没说出几句话,“最后经过总结,我们发现开始那六分钟剧情,是让用户付钱的关键。”


  几乎所有网络视频平台,都会提供五、六分钟的影片试看,试看结束后用户可以根据内容,决定是否付费继续观看整部电影。而他们这部小制作的仙侠电影,利用倒叙的手法,将故事最终的结局,放在了影片的开头,“凑巧”的让试看的那六分钟内容,变得十分好看,并为后续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


  “可能剪辑的试看内容用了不一样的讲故事方法吧,这才吸引了大量用户购买整片。”梁满透露,由于电影在十分钟后,进入回顾的修仙剧情十分老套,还是出了问题。


  生硬的内容逻辑差强人意,幼稚的对白甚至令人抓狂。所以,还是有不少付费用户觉得“上当受骗”,纷纷当起了“键盘侠”,在评论区吐槽这部电影,“尽管有些人骂得很难听,不过我们总算对得起投资人,还小赚了一笔。”


  文娱产业的红利期来的比较早,当大制作大投入的院线电影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对于娱乐的需求时,小制作小投入的网络大电影,就成了最好的补充品。


  不过,大量机构并没有考虑在内容上做足功夫,反而利用这样一些“补充品”拼命逐利,并制造出大批没有内涵、没有营养的“烂片”。尽管,他们当中不少人赚到第一桶金。


  机构用“擦边球”忽悠来的分账收入


  网络大电影最后的红利期:小玩家该抓紧最后一搏了


  在做了几部粗制滥造的电影之后,梁满开始意识到,这样的电影虽然能够给团队带来比较稳定的分账收入,但由于众筹投资的周期限制,他们每三个月到半年才能推出一部网络大电影,有限的收益也制约着整个制作工作室的发展。


  “网络大电影没有院线电影产出收益那么高,所以我们必须要走量。”梁满告诉懂懂笔记,为了能够快速大量的产出网络大电影,他开始着手将业务、作品、团队、渠道等进行打包,尝试实现工作室整体融资,以获得大量的资金,用于新电影的制作。


  得益于大文娱的风口,加上之前的作品都有较为可观的收入,工作室很快就得到了一些投资机构的青睐,并在2016年初顺利获得了3000万元融资,“当时盘算着,我们可以用这笔资金,投入至少20部网络大电影的制作。”


  在融资到位之后,制作团队开始了疯狂的扩张,每个月都会有一两部网络大电影上线。虽然在制作上实现了“走量”,但梁满却遇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电影多了,题材有点不够用。


  “虽然说不是什么精品,一般的观众也很好糊弄,但也得走点心。”他们使用了大量的网络小说作为电影创作蓝本后,逐渐发现可以深挖、改编的成熟IP已经不多了,许多IP套路相似,情节相仿,要么就是内容难以实现,“为了题材有可持续性,我们开始考虑原创内容。”


  但原创题材电影,考验的是制作团队的经验积淀和创作功底,这显然不是小制作团队具备的能力。加上每部电影所能投入的预算有限,所以梁满和团队开始将注意力,瞄向热映的院线电影,试图走出一条伪原创的山寨之路。


  “网大之前审核不严,所以那时候许多制作公司都这么干。”他表示,如果有一部院线电影正在热映,团队就会通过模仿这部电影情节,将人物、场景、故事进行重构,然后复刻一部类似情节的网络大电影。


  名字上也有讲究,一般复制后团队会取一个与原版电影很类似的名字,通过平台付费播放,“许多用户习惯电影上映之后,就在百度上搜索‘枪版’(盗摄电影),部分会糊里糊涂搜索到我们的翻版。”


  但用“骗”的手段,始终不是可持续的,于是在大量用户识破小制作公司的这些手段和伎俩之后,这招不灵了。不少制作机构又开始尝试用新的方式,让大量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为电影买单。于是,大量打着院线电影原作“擦边球”的网络大电影诞生了,梁满和团队也没有例外。


  “说起‘擦边球’,是《美人鱼》给了我灵感。”梁满告诉懂懂笔记,《美人鱼》热映的时候,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名为《美人鱼前传》、《美人鱼后传》的网络大电影。不明就里用户都以为这是兄弟篇,所以冲着原作的口碑,付费看了这些所谓的“前传”、“后传”,却发现内容根本不是一回事,全都是些小投入的烂片,“这并不涉及欺骗,也不涉及侵权,却能让制作方赚钱。”


  据他透露,这种“擦边球”电影所能实现的分账收入,有时是一般IP类网络大电影的几倍之多。浮躁的市场成就了大批小型电影制作企业,国人的观影陋习也让这些粗制滥造的作品有机可乘。


  曾几何时,无数网大烂片充斥各大网络视频平台,也让那些和梁满一样的影视制作人,赚了满满的一桶金。


  走量的网大,靠“走量”的广告赚钱


  网络大电影最后的红利期:小玩家该抓紧最后一搏了


  “但从2017年初开始,网络大电影想做到‘高产’就比较难了。”


  梁满表示,对于网络大电影的小制作商而言,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由于有关部门介入并加强网络大电影的内容审核,所以能够通过审核并上线的电影,在情节和剧情上都有一定的要求。一部网剧从筹备、报备、摄制、审核、修改再到上线的过程加长了,所需要投入的成本也大幅增加。


  “所以我们只能几个月磨一剑,而且不能老打‘擦边球’,收益也大大减少了。”为了应对内容审查所带来的成本增加,维持较为可观的收益水平,梁满开始尝试接一些网络大电影广告的业务,“广告植入在影视圈都不罕见,但网大一开始是缺乏优势的。”


  他表示,许多大品牌商热衷于院线电影、电视剧集的广告投放与植入。而对于网剧或者网络大电影,他们依旧带着有色眼镜,觉得网剧或者网络大电影并不如流,很难锁定精准的目标人群。


  关键的是,2017年网络大电影的口碑每况愈下,制作方想接些像样的品牌广告,其实并不容易。


  “除非演员阵容有小鲜肉背书,不然价格再好人家也不考虑。”因为充分分析了这些问题,梁满并不像其他制作方一样,寻找大品牌赞助或植入,而是向一些低端的传统品牌下手。


  梁满透露,许多知名剧集制作方开出来的广告价格高得惊人,所以许多传统小品牌很难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曝光。他们专注了这个机会,提供了低价植入的机会,此举还真吸引了不少厂商蜂拥而至。


  “我们收一万到五万不等,对于他们(小厂商)来说其实不多,但产品可以在电影里出现三五个镜头。”加上梁满经常向传统企业主展示一份平台“播放量”数据报表,使他们不假思索就做出决定,“传统小企业家都不懂互联网,所以比较好说话。”


  与规模较大的制作方不同,梁满和团队在植入方面,也讲究“走量”,在他们制作的网络大电影里,有大量不知名的产品出现在镜头里,从饮料、家具、电器、汽车等等,有时一部电影里甚至植入了超过30个小品牌的产品。


  “例如3月份要上的‘聋拳’,就会有43个产品植入,我们的制作成本已经收回来了,至于分账就都是纯利了。”梁满表示,小制作电影和小品牌产品可以说是绝佳的合作伙伴,很容易实现共赢。


  小型制作机构在筹得成本经费之余,小厂商的产品也能得到宣传和推广,“要是万一片子在网上火了,那广告效应更是了不得。”


  有数据显示,2014年网络大电影的市场规模是1亿元,到了2016年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亿。刚刚过去的2017年,虽然网大随着监管的规范逐渐走向成熟,增速开始放缓,但依旧有上千部网大在各大视频平台上线。


  这其中,有多少是良心巨作,又有多少在滥竽充数?


  网络大电影也好,大文娱也好,都是风口上的一阵旋风,不知道哪天就会消失。有很多像梁满一样的小制作商很明白这一点,都想借助风口赚一笔快钱,至于电影的可看性和内容,标准就是能够通过审查即可。


  在2017年院线电影呈现增长的时候,网大却因为题材陈旧、粗制滥造迎来了洗牌期。大制作商出现资金困境却没有放低标准,而许多小制作商却加紧粗制滥造,抢占最后一波红利。


  或许,口碑已经烂得可以的网大想要让用户重拾信心,最关键的就是制作商能沉下浮躁的心,专心做好电影内容,并将眼光放得更长远。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内容可以等,但红利期等不了。”在梁满看来,生存不易、赚钱艰苦,趁着现在还有机会,还是要抓紧时间多赚点儿。


     2898站长资源平台站长访谈:http://www.2898.com/interview/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2898.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2898站长资源平台( www.2898.com )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