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主演的择天记口碑扑街 IP热潮还能火多久?
连当红小鲜肉鹿晗主演的《择天记》口碑都扑街了,IP热潮还能火多久?《人民的名义》停止播出后,收视率一般的《择天记》终于迎来了咸鱼大翻身,收视率开始有所起色。但电视剧本身的口碑却无可避免的急转而下,由热播变为热嘲。《择天记》凭借不同于原着的人设、不尊于情节的改编、不合乎逻辑的剧情,再一次集中了观众情难自禁的吐槽欲望,形成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
网红富二代王思聪甚至吐槽说,《择天记》是他看过的电视剧里,唯一一部所有主角都不会演戏的。而很多观剧者之所会看这个槽点慢慢的剧集,理由也已经偏离了电视剧的本身:他们只是为了看鹿晗那比女主还漂亮的脸蛋。号称投资5亿的IP大剧,最终只能靠某一位明星的粉丝来支撑收视率,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嘲讽意味。
不过相比之前类似的渣剧,择天记有一点难得的真实,即它的收视率与口碑终于呈现了正相关的趋向。想起之前动辄百亿的播放量,总令人怀疑究竟是观众边骂边看的癫狂,折射出大众网民娱乐至死、吐槽不止的精神状态,还是数据造假不合常理,暴露出影视产业链不为人知的内幕?
前段时间大火的《人民的名义》,抛开其诸多问题,单就其以强势之姿完虐IP改编剧的现实意义,不仅是老戏骨演技碾压小鲜肉的对比,也彰显了一部正剧对过度轻浮的影视氛围的控诉,它所带来的应该是娱乐内容如何避免完全庸俗化的思考。
IP热潮的实质:披着内容IP外衣的明星粉丝经济
自从2015年《花千骨》这一现象级改编剧大火之后,追捧IP的热潮就长久持续,可是纵观这两三年的产品,可以发现几乎没有一部能称得上是口碑和收视双赢,在豆瓣评分中即使是《花千骨》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样相对不错的影视剧,也仅仅是及格左右的水平,而比较例外的《琅琊榜》,它铸就的神话也不是靠着原IP的影响,而是在于剧组对剧情、场景、人物等方面近乎病态的苛刻。
而这本应该是每个剧组和制作人应该尽可能做到的,退一万步讲,如若不能兼顾多方要求,起码也要做到对其中之一尽善尽美,但是现在很多改编剧显然连一个亮眼之处都很难找到,更有甚者,常识性的逻辑漏洞贯穿全剧,狗血的多角恋令人欲哭无泪。究其原因,自然是商业化背景下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这点既表现在角色选取,又可以从剧情走向上看出。
现在由大IP改编的影视剧,无一例外地采用偶像明星作为主角,不考虑与原着的契合度,不考虑演技拙劣与否,只要拥有足够的知名度和海量的粉丝即可。这点自然不能说是错误,而是这些自带流量的偶像能更大地增加影视剧成功的几率,制作人自认为选择了一条更便捷的方式。
其次,在剧情方面,一旦选择了偶像作为主角,势必是抱着赚粉丝钱的目的,这样粉丝喜好就成了改编的唯一方向,比如择天记中加入的鹿晗裸戏,自然是没有什么可推动情节进展的作用,而是单纯地迎合粉丝所愿。不过最令原着粉接受不能的还是,为了突出主角强行修改主线,却又没有合乎逻辑的补充弥合改动后出现的漏洞,这基本上已经背离了原IP的核心要点。
从这两点足以看出,现在的IP其实只是投资方和制作人炒热影视剧的跳板,利用原着粉扩大知名度,而后又放纵其与明星粉相互指责,相比普通的影视剧制作,这既可以省去中间的营销和宣传费用,又能最大程度地确保效用,只是IP及其粉丝被用之即弃,极其无辜。
更深层的意义却是,这两点说明了当下所谓IP改编剧,其围绕的核心其实已经由内容IP转变为释放明星粉丝经济,这实质上是违背IP良性运作的根基,即对原着IP内容的合理影视化。
现在的所谓IP剧其实已经本末倒置,制作人和投资方忽略了IP本身的优势,总是想利用偶像的认可度,来提升改编剧的关注度,不管口碑如何,如何由热点促进收视率,成了首要考虑的问题。而且纵观这些背后的影视公司可以看到,即使制作出的剧问题再多,却也能赚的盆满钵满,那么,既然口碑对商业收益影响不甚了了,他们又何谈真正耗资金和人力去还原原着呢?
小鲜肉垄断IP市场,影视公司急速商业化下多方共输
IP改编失败,原着粉的伤心来自影视剧打着原着的旗号“招摇撞骗”,不仅毁坏了他们对内容的幻想,更是拉低了原着及喜爱主角的档次,所以现在某大IP要开拍,他们第一反应基本都是抵制。而明星粉也不见得有多开心,口碑烂,舆论矛头就开始指向小鲜肉,即使倾尽全力也难抵悠悠众口,更有一些脑残粉帮不上忙还招黑,因而总免不了一场场互撕。总而言之,在IP商业化的过程中,原着粉和明星粉或许是最卖力摇旗呐喊的,但也同样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
不过,牵扯商业利益的各方真的就高枕无忧、坐等收成吗?其实不然,因为现在来看,制作人和投资方为了眼前利益,快速压榨经典IP的商业价值更像是一次短视的、贪婪的赌博,未来很难保持稳赚不赔,而其中也将牵扯到偶像明星的长远发展和原创作者的利益。
近几年小鲜肉这个名词其实在日趋贬义化,尤其是在娱乐圈,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戏骨公开批评接受天价报酬却又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却又经常和这些所谓的明星小鲜肉挂钩。而且受舆论氛围的影响,普通观众对小鲜肉的印象越发地停留在只有颜值没有演技的层面,固然这有些以偏概全,可事实上也确实反映出某些普遍认知。
即使如今小鲜肉垄断了大部分IP资源,但也并不完全是件好事,因为这些改编剧仅仅是利用他们的人气来增加收视率,本质上的粗制滥造反而使观众的吐槽更集中在主角身上,尤其是对演技尚未纯熟的偶像明星来说,过度的曝光非但没有增加舆论对其的认可度,更使得人气有可能被消耗。
再者其实IP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很有代表性,一旦诠释得当就会很容易得到观众的好感,也极有可能会成为摆脱争议的机遇,可是现在很多剧组按照明星本身的定位来改变原着的人设,又或者盲目添加一些莫须有的情节损坏主角的设定,这引起的质疑最后可能都会转移到明星小鲜肉的身上。总而言之,IP热潮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曝光率,还有舆论的挑战。
另一方面,从商业的角度看,目前IP的运营基本上以影视剧为基础,再向游戏、动画、网络电影甚至是电商领域扩展,这条产业链其中蕴含的价值可想而知。仅以IP游戏为例,据2016年《中国IP行业蓝皮书》显示,我国游戏IP的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6.3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4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7.4%,预计在2020年达到188.7亿元左右,这也是为什么各大巨头在投资影视之后,随即开启网游或手游的原因。不过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排除这些衍生产品自身的优劣状况,其实影视剧的成功与否将对其起到很大的影响。
这点可以参考去年相继扑街的IP改编剧及其各自的相关产品。以幻城为例,被群嘲的非主流造型和特色场景再次说明,不是所有的IP都适合改编为影视剧,而耗资几个亿的特效也难掩剧情的无力,更为尴尬的是原创作者亲自捉刀,居然也把原本极致纯粹的感情改编得不伦不类,可谓是聚集了IP改编剧中的几大常见毛病。与此同时借由这个IP制作的手游和所谓的番外剧自然也纷纷扑街。
由此可见,影视剧的不受待见消耗了粉丝对IP的忠诚度和蕴含的商业价值,自然而然地就会对一切衍生品抱有先入为主的排斥,这将极大地影响之后的商业化运作。
除此之外,还可以发现IP本身也在接连不断的陷入抄袭事件,一定程度上给其改编剧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也同样说明这种商业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疏漏,而影视公司和背后投资方的盲目逐利就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迪士尼成熟的商业化模式,在我国能被效仿吗?
就IP热潮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实目前它的状态只能说是一种有待挖掘的商业现象,而非IP经济,因为一个成功IP的运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完善的产业链闭环结构,就像迪士尼借由IP的制造和输出,不仅拓展了多元化的变现途径,更成为消费者普遍认可的影视动画公司,这其中的商业经验很值得处在IP乱象之中的我国学习。
不过在我国要想完全复制迪士尼的商业化模式,还有很多实现性问题,这不仅是因为缺乏某些必要的客观条件,也在于两者对IP运营的起点就不同。
比如最基础的版权保护,不仅普通观众没有统一的版权意识,作者、影视公司、编剧等也都在以各种方式压榨版权的剩余价值,以致于招致各方的不满和纠纷。这背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纷繁复杂的版权归属,以《鬼吹灯》为例,起点中文网曾于2006年和2007年与《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签订着作权转让许可协议,获得了《鬼吹灯》两部共八本作品的着作权。
而后将两部《鬼吹灯》的电影改编权分别出售给梦想电影公司和万达影业,目前,《鬼吹灯》的网络剧改编权由企鹅影业获得,游戏改编权为盛大游戏所有,除此之外,新华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则买断了天下霸唱另一作品《鬼吹灯之牧野诡事》版权以及三年写作期作品。但是2015年天下霸唱诉电影《九层妖塔》侵权,以及新华先锋涉及的6件与《鬼吹灯》IP相关的诉讼案件,再次说明版权的转让与买卖,令本来就有很大漏洞的归属问题更加复杂。
不过版权纠纷只是一个引子,它所导致的改编影视剧良莠不齐才是真正伤害经典IP的价值。这点与迪士尼的模式完全不同,迪士尼最初颇具影响力的IP其实仅仅是借鉴了某些文化符号或者单一故事,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不仅使人物和情节更加饱满和丰富,而且拥有对IP的独家版权,也就是说迪士尼更多的是,由零碎升级为完整,而我国恰恰相反,影视公司更擅长将一个原本完整系统的IP构架摧毁得支离破碎,最后导致IP的商业周期不断缩短。这就是培育IP和利用IP的根本性不同,也是我国IP改编最该学习和模仿的一点。
总之,也许正是因为太多所谓的改编剧披着“IP”的外衣,却又做着反“IP”核心内容的事情,才搅乱了IP的良性发展,让现在的影视市场,开始谈IP色变。而当观众的审美能力不断被打着IP名义的狗血剧摧残,看惯了原着中任何曼妙情节都能被影视剧的套路改编的狗血淋漓之后,随着失去的热度和信心,还有IP理性回归的最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