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猪+金融”,风口还是风险?
“互联网+猪+金融”,风口还是风险?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期间,一场以农业为主题的建设浪潮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与以往不同的是,掌握着时代前沿先进技术的互联网人成为了建设者队伍里的中坚力量。而随着一些原本在各自行业混得风生水起的大佬们的加盟,似乎预示着一场全新的变革——互联网+农业时代正式来临了。
经济新常态下,传统农业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强势逆袭似乎并不奇怪,根据近五年的CPI数据显示,仅中国人餐桌上关于猪肉的消费比重就牢牢占据了CPI的3%,这个数据意味着,在中国农牧产业当中,猪肉市场是一个超过万亿级的大热市场。说它即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并非空穴来风。
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引入,智能化、生态化养殖、农家猪、年猪、黑猪、土猪等概念轮番在消费者面前刷存在感,养猪变成了一个能够玩出花样的行业。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加盟,让原本只是作为商品和快销品的猪肉,一下子变得能像房地产一样起到投资和理财的作用。
回归理性的消费者在谨慎观望的同时,也提出疑虑,以牧芽为代表的“互联网+猪+金融”模式到底是风口还是风险?它和原本的P2P金融理财有什么不同?原本只是作为快消品的猪肉,在这场变革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此,笔者通过多方资料的搜集,整理了以下见解,供大家参考。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背后的“马太效应”
提到互联网金融,不得不提及其背后的马太效应。互联网创业当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现象,当某个行业成为互联网风口的时候,其实也意味着各方资本大佬们摩拳擦掌,看似火爆的表象之下,意味着整个行业即将迎来最为惨烈的厮杀。
2014年被誉为互联网金融的风口,2015年整整一年有数万家P2P理财平台在资本平台开始搏杀,在这场残酷的博弈当中,弱小者被资本强势方迅速的吞噬、瓜分、蚕食。
这就产生了一种现象,弱小者被踢出局→行业集中度上升→资金流向大型平台→大型平台成交量增加,且收益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行业综合收益率下降→行业风险溢价下降,目前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喧嚣过后,终于开始真正开始趋于成熟和理性化了。
二、猪上天后,互联网金融终于落地了
牧芽平台以猪为单位,以“肉”为核心,通过认养和众筹的方式,让投资者通过牧芽APP直接对猪肉进行投资,既能够化整为零,也能够化零为整,让手中即使只有数百元闲置资金的投资者也可以参与投资。
在整个游戏规则中,猪扮演的角色,不仅仅能被吹向风口,还意味着它能够让前几年被风口吹上天的“互联网金融”真正落地。通过对看得见的实物进行投资,投资者们能够缓解对“互联网金融”焦虑感。
而牧芽合作农场对于云监控的运作,使得投资者能够真正看到从投资,到养殖,最后到出栏变现的整个过程。原本存在于互联网中被虚拟化的投资渠道,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真实过。
三、到底是风口还是风险?
对于这个问题,下面几个指标或许能看出端倪。
事实上,现在的互联网圈,打出畜牧理财口号的不止牧芽一家。而随着畜牧理财被吹向新的风口,马太效应也初见端倪,新的一轮博弈似乎即将开始,在竞争中牧芽是否能够成为风险最低的最终赢家,用互联网大佬马云的说法,看这三个指标就能辨别出端倪。
第一是大数据,与其他平台相比,牧芽最大的优势在于合作牧场天种牧业作为新三板上市企业,在养猪过程中可以掌控从认养、养殖、出栏到销售等所有渠道的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作出专业性判断。在养猪这个垂直领域,牧芽是少有的能够掌控整个产业一条龙数据链的畜牧理财平台。
第二是风险控制系统,牧芽针对其他平台出现的“一猪多养”、猪肉滞销、养殖意外等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了严格的风控措施:
为了杜绝“一猪多主”、欺骗投资人的风险,牧芽的每只小猪都有属于自己的猪耳标号。这张“身份证”由小猪终身携带,通过电子标码,可以追溯到这头猪的生产场、收购场、屠宰厂、猪肉销售流向的商超。该耳标在牧场当地的卫生防疫系统可以查看,确保你的猪只有你一位主人。
针对猪患病死亡的风险,牧场已给每头小猪都购买了保险。若出现个例死亡,牧场会免费再提供一头健康猪,牧场则会得到保险公司的相应赔付。
在牧芽APP中每周三都会推出不同生长阶段的猪供用户认养。保育猪每周1000头左右;怀孕母猪每周100头左右;后备二元母猪每周700头左右。目前这些数据远小于牧场每周的对外销量,处于攻小于求的良性元转状态。
这些风控措施的建立,大大降低了牧芽及其农场养猪的风险成本,也客观上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
第三,你是否有因数据而建立起的信用体系。对于信用体系的建立,目前牧芽平台像淘宝支付宝一样,引入了第三方汇付天下,通过第三方的介入,确保投资者资金和账号的安全。
当然,任何金融投资都会有风险,对于牧芽来说,把“互联网金融”和“猪”结合起来,是一场巨大的改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在整个过程中,牧芽显然未雨绸缪,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这次尝试到底是风口还是风险,交由市场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