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WiFi越挫越勇,出行类WiFi成流量大入口
公共WiFi越挫越勇,出行类WiFi成流量大入口!在过去的五年,国内公共WiFi发展异常迅猛,特别是在公共出行领域,例如公交、高铁、地铁和飞机上的无线覆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因为这个领域的用户巨大,活跃度高,商业价值高,成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最为青睐的WiFi场景。
从技术上看,相比商场、酒店、店铺这类的固定WiFi,出行类的移动WiFi难度更高,以地铁WiFi为例,目前主要采用定向天线这种经济型技术路线,但缺点是无线频谱资源的稀缺性,导致无法扩容,无法从本质上提升用户体验。实际上全球已经有最安全、体验最好的地铁WiFi技术,例如漏泄波导管天线,但造价过高,还无法大规模商用。另一个原因是不同城市的地铁环境不一样,对设备和安装提出新的要求,无疑增加成本,降低铺设的速度。
在铁路WiFi方面,由于线路过长,中国地理环境复杂,要实现价廉物美的WiFi覆盖,技术难度更大,目前很多普快采用的是局域网WiFi,如北京中传的箩筐WiFi和航美的火车WiFi已经非常成熟。
在航空WiFi技术,已经从几年前的局域网WiFi实现天地互连,目前国航、海航、东方航空和南航都已经部分航班上线,但技术方面各有优劣,例如国航、东航采用的通过卫星和地面主站通信模式,全球覆盖但速度慢;另一种模式是机载设备通地面基站直接连接,速度快,但改造成本高和扩容难。目前要实现天地互联,每架飞机改装WiFi的费用约为450万人民币,再加上数据传输的费用更是高得惊人。
所以总体来看,技术原理是已经成熟,但从用户体验、安装便捷度等角度来讲,技术层面还需要不断的探索。
除此之外,如果是第三方公司要布局地铁WiFi,高铁WiFi和航空WiFi遇到相同的难题,第一个是宽带成本高,16WiFi和南方银谷都表示,目前所有的上网流量需要向电信运营商购买,达到运营成本30%左右;第二个是盈利模式还在探索中。目前商业模式主要是前向收费与后向收费两种“赚钱”方式。前向收费即面向信息使用者或浏览者的收费,航空公司会以不同的形式向旅客收取;后向收费即通过对企业单位或信息提供者收取费用,包括入场费、广告发布、收入分成等。目前还没有非常好的案例。第三个是进场费,也就是业主对WiFi运营公司收取场地经营权,这也是非常大的一笔开支,例如公交车在400到3000元每辆,火车和高铁更高。
在过去的三年里,国内商业WiFi领域融资事件不穷,大大小小达到几百件,不少优秀者还成功登陆新三板进入创新层,当然也不乏航美这样本来就是主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涉足WiFi。
这从资本的角度来说,看好WiFi的商业价值,看好WiFi在新流量和新物联方面的巨大空间。我们相信,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技术的不断完善,商业模式日益成熟,WiFi生态将迎来真正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