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当前位置:首页> 创业> 创业动态

O2O创业的边缘化突围 互联网停车创业

2015-12-22 14:15 来源: 站长资源平台 编辑: 佚名 浏览(959)人   


  O2O创业的边缘化突围 地图接缝处的生机

  O2O创业的边缘化突围 地图接缝处的生机
  没有人否认2015年是O2O的爆发之年,正如同没有人会否认这也是一个死亡之年。每天应接不暇的O2O死亡报告和创新案例,让人不免回想到前些年其实也是O2O试水的千团大战。不久前,在朋友圈流传着一份O2O的死亡名单,揭露了O2O创业风光背后“尸横遍野”的现状。名单上大致列出了涉及16个领域的O2O倒闭项目,其中外卖、洗车、教育、旅游等领域首当其冲,而餐饮O2O则是重灾区。

  没有人否认,O2O突围的路径是在巨头们版图的接缝处,但怎么打开缺口?大量创业者选了一条正确道路上的歧途。

  刚需是必须的,但你未必打得开

  在O2O创业者中,刚需至上往往是其描述的故事蓝图中最重要的元素,可当找到了刚需,你能否引爆呢?

  停车App是一个颇为典型的案例。比如今年死掉的萝卜停车,其创始人肖瑶在回顾失败中,就很清楚地表示,在大都市里停车的困扰,就如同打车难一样,已经成为很多白领阶层的“烦心事”,这就是刚需。但刚需找到了,如何实现呢?

  解法似乎不难,用团购时代已经树立的地推策略就可以了。找到停车场,建立合作,或者直接接入硬件,监控停车位,或者通过保安实时更新停车数据。条件更好的,比如本身就是开发停车场设备的公司,或者本身就是拥有停车相关物业管理基础的公司,则可以直接为自己的停车场“加持”。

  但这依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道理很简单,动态停车与静态停车的需求其实是不一致的。大量用户需要的是相对静态的停车位需求,即自己工作或生活的楼下,是否有免费停车位,或者廉价停车位,最好能长期占据。而停车App试图解决的则是动态需求,或者用不太准确的话语表述,就是去某地消费时找到附近的临时停车位。

  哪怕如此,刚需依然存在,即使这部分动态需求已经非常小众和垂直化。但是从使用习惯而言,人大多在自己附近10公里范围内、在熟悉的场景附近“巡逻”,在出行之前往往会规划好方便停车的大致目的地。这就又剥离了一大部分刚需。

  这时候,一个在目前还无法做到实时数据更新和精准停车位导航的App,在一个目前服务局限于有限的大城市的应用场景下,想不失败也难。当然,这并非萝卜停车的肖瑶所归结的硬件问题、地推难题,而是找到了刚需,却找错了解决方案。

  结论:刚需恒定存在,但要打开刚需,往往需要O2O创业者们找寻一个可供实现,并能够在垂直化到极限的用户群所带来的效益中消化的成本。

  懒人是存在的,但未必是你的客户

  在谈及O2O之时,大量的舆论导向了一个词——懒人经济。

  一个被反复引用的案例就是获得了庞大风投的e袋洗。懒人经济引述的观点无外乎,城市里有庞大的懒人群体,所以外卖O2O、洗衣O2O乃至理发、家政等均有了可以扩张的土壤。

  其实,这依然是一种非对即错的误读。e袋洗的成功,其实并不是依靠懒人经济,而是丝经济。即将过去只有“高富帅”才天天享受的,对于丝来说颇为奢侈的服务体验,通过巨大的长尾聚合在一起,形成“价廉物美”的享受。e袋洗的成功,就是将丝一年不过数次、针对“奢侈”服饰的干洗服务,变成针对寻常衣物的日常清洗。将论件的干洗,变成了论袋的清洗。

  这并非简单的概念置换,而是一种对丝群体刚需的强力挖掘。大量租房住的城市白领,受到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制约,洗衣成为一件麻烦事,而这个数量形成的长尾则有效地被类似e袋洗这类概念的公司所利用,以上门取件、送件上门的方式,节约对方成本,并起到在一个城市形成一个聚合型中心的概念,其复制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对常规生活服务的互联网扁平化渠道之后的降价,而是将丝们想要却又不易去实现的洗衣机、晒衣台这种生活刚需进行了一次整合,这依然是一种刚需,但这个刚需过去是隐性存在,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实现了一次显性化爆发。

  反观之,同样以“懒人经济”为噱头的如***、上门理发,则尚未脱离旧有生活服务的局限,仅仅靠补贴来吸引用户,往往陷入一种恶性循环。7月31日,号称美国家政O2O鼻祖的Homejoy正式关闭,成立一年多获得近4000万美元融资的成绩并没有让它迎来期待中的C轮,其关键点即在于,其业务在根本上只是家政服务的网络版,或称之为移动网络版,服务内容依然是过去的家政服务,并没有真正触及用户的隐性刚需。

  诸如洗车、养车以及摄影服务之类看似拥有一定技术壁垒的O2O领域也难以逃脱这种宿命,即过分强调懒人经济,想要从用户的“懒”中找“食”,将过去的到店服务,或者电话预约、电话订购、***之类的体验,升级为App服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外卖O2O,不过是电话订餐的网络版,当然,不用电话里听报菜名,而可以看着效果图点菜,也算是节约了一定的时间成本,又如一些理发O2O,创新了上门理发的桌椅板凳一样。

  但这种只是从过去的懒人经济升级到互联网+的做法,其所谓的技术门槛也好,懒人群体也罢,都不足以成为O2O创新的必要条件。

  结论:懒人未必真懒,而想在懒人经济上坐享其成的O2O创业者,才是真的懒,仅仅从电话升级到网络,还不是真正的O2O。

  边缘是存在的,但创新可以更加奇葩

  在当下,O2O们陷入强烈的同质化竞争之时,往往更加强调服务体验的口碑效应。又或者认为找到了一个边缘化创新的突破口,需要强调如何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庞大的规模效应,以遏制对手的进入。这都是在传统互联网创业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但未必是O2O创业阶段首先要实现的要点。

  其一,边缘是永远存在的,哪怕在已经细分的市场中。在外卖O2O最火热之时,另一种外卖模式也一度萌芽,即厨师上门做饭。这其实就是在外卖这种极简的常规订餐模式之外,升级出来的定制化模块,让少部分有宴客需求的人群,在家常菜之外,还能够在自己的客厅里实现大厨级料理享受。

  在边缘化之中寻找更多的边缘,其实并不复杂。这在看似创新已经很丰满的互联网上也同样存在,比如在问答平台乃至科普平台已经很强大,百度问答、果壳网都已经相当普及之时,知乎的成功,除了在解读知识的话语上主动引导用户接地气之外,则更多的是在专业领域上超越了果壳的辟谣模式和专家模式,在广度领域则打破了百度问答上的良莠不齐。

  其二,在别人的接缝体验中找寻商机。在大多数创业者把思维定位在生活服务之中时,其实有一种O2O已经在实现普及和扩张,即定位于电商和快递的接缝边缘的收件柜服务,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O2O。而在各大巨头开始积极布局收件柜之时,则有新的公司开始探索,用带有保鲜功能的收件柜来进一步补充边缘的缝隙,并从中为生鲜电商、外卖O2O找到更多的“接口”。

  其三,奇葩的创新常常能找到市场。通过奇葩的创新来寻找增量市场颇为有价值,如当下热门的体育O2O,部分O2O已经开始瞄准白领健步人群,开始为其提供一些趣味活动如定向越野、户外烧烤、健身比拼式的特色活动,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则是结合微信运动而来的益动力,将企业公益和普通人的运动健康结合在一起,每日的步数将能折合为捐赠的现金,其健康、阳光和广告效果都可见一斑。

  这其实就是一种奇葩的玩法,而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创业者,其实也有类似的玩法,比如某钓鱼O2O就开始尝试钓友们共同挖掘最佳钓鱼资源,某蛋糕O2O开始引入消费者自制蛋糕或亲自设计和定制蛋糕,这远比仅仅通过兴趣集群来销售钓具,或减少线下渠道、一个蛋糕车间覆盖全城的扁平化O2O更容易激活更大的增量市场。

  结论:O2O想要活下去,寻找更多的巨头们布局地图的边缘接缝,其实至为重要。战争永远是爆发在参谋部的地图接缝处,这其实就是边缘化创新的真谛,也是O2O不想死的救命稻草。

  互联网停车创业 还没开始就结束的战争?

  互联网停车 停车app 创业模式
  约了朋友吃饭提前到达地点,但找停车位用掉一两个小时,相信很多车主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尤其是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的车主。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去年10月底,北京市共有机动车561.3万辆,停车位总数仅有282.3万个,停车位缺口达到50%。作为高频刚需的停车体验却一直很糟糕,于是互联网创业者和投资人们也盯上了它。

  有车一族的标签就是消费能力强,获得大量车主信息,开拓汽车后市场服务,抱着这些美好愿景,停车创业的玩家们越来越多。

  方法各异,难度不同:

  现有做停车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私家车位共享、停车位信息收集、停车场管理。前两种目前尚无较好解决方案,第三种虽有较高可行性,但未来前景仍很模糊。

  丁丁停车做的是用智能地锁来实现车位共享,用户通过APP遥控其升降。它需要与大型地产企业和小区物业谈判,为停车位铺设地锁,定位车位,计算停车时间,提供车位共享和充电功能。

  这类软硬件结合模式的问题在于,智能地锁的成本比较高,后续升级费用也不小,还要协调停车位拥有者与管理方的关系,推广起来难度很大。

  而且,做停车生意最重要的是卡入口,共享停车位的模式不太靠谱。小区内长期固定的停车位需求,在小区内部就能消化,根本不需要互联网去连接更大范围。

  PP停车做的是停车位信息收集,在APP上提供空余车位信息和支付停车费功能,主要依靠地推团队来获得基础数据,满足的是即停即走的需求。

  这类项目操作难度非常高:车位信息需要实时更新,要做大量线下信息采集工作,模式太重;路边的停车位大多处于政府管控之下,创业公司能拿到的数据很少;目前大多依靠算法,只能提供模糊的停车状况;采用第三方众包方式得来的虚假数据很多。

  总之投入产出比太低,收益很少不适合互联网公司做。“除非有特别创新的模式来降低线下成本,提高获得价值,不然做不起来”有投资人对志明表示。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知名的停车软件Park me采取的是P2P的方式,居民将私家车位或可停车的其他车位分享出去。但它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对停车场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及对智能停车公司的开放态度,后者能够及时获得大量停车资源和信息。在国内则不具备类似的土壤。

  其他家还在混战有人已经拿到充足弹药:

  国内现有可行性较高的是做停车场,停车场本身已有全套的管理流程,且出口只有一个,便于管理和收集信息。

  ETCP是这个模式比较领先的玩家,具备不停车电子支付停车费系统,基于车牌识别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车主关注微信公众号或安装APP,注册车牌号码并绑定银行卡,即可实现不停车自动缴费。

  某位看过停车案子却没有下文的投资人对志明表示,做智能停车项目非常烧钱,要买很多设备,线下资源的收集也很繁琐,属于重资产模式的创业项目,所以创业者对融资的需求度很高。

  而ETCP在今年6月宣布拿到5000万美元A轮融资,它的一位投资人私下对志明表示,在ETCP拿到高额融资后,无忧停车等一堆和它模式类似的创业公司就基本没机会了。

  所以战斗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么?并不是:

  ETCP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1.硬件设备的昂贵成本无法避免,数据竞争能力较弱。志明在线下了解的情况是,采用ETCP方案的停车场,单条车道的改造成本(摄像头+杆等)在3-5万元左右,平均一个停车场(两进两出)的改造费用在20万左右。同时公司的1000多员工,每个月的人力成本也在数百万以上。

  极高的线下成本,又不参与停车场收费分成,ETCP将盈利的重点都放在了汽车后市场。但某专车公司负责人对志明表示,停车公司的数据规模根本无法和滴滴等专车公司甚至是高德地图相比,用户的粘度也不够高,想依靠车主数据做后市场并非易事。

  2.车主在手机APP上绑定银行卡的习惯很弱。据多位线下停车场管理方透露,其线上支付做的比较一般,目前80%以上的车主仍选择支付现金,距离其宣传的“电子支付不停车”还有很大距离。

  没有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力推,又没有完成支付环节,离C端就比较远,用户依赖度也较低,ETCP的平台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对它来说,未来最可能的是,借助大额融资将线下停车场资源迅速整合,成为核心底层生态系统,并对接阿里和腾讯进行流量变现,引入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环节。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模式外,还有一种代客泊车的模式,e代泊就是代表:在医院、商场、机场、高铁等停车矛盾突出的地方,由代泊人员帮车主停车,停车场由公司长期承包。

  鉴于国情的差异,这项服务并不像国外那样具备高普及度。创业公司还需要教育用户习惯,公司需要为代泊司机的安全背书。因此代泊模式目前仍处在小范围试点状态,尚不能扩大至很多区域。

  总的来说,停车市场并不像同为高频刚需的出行市场那样火热,还在初始阶段。目前能够获得大量线下资源的公司非常少,资本市场也是观望者居多。

  玩家们对各种模式不断试错,缓慢地教育着市场。整体来说行业仍处于初始阶段,市场成熟可能还需要至少两三年时间。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2898.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2898站长资源平台( www.2898.com )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