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市场:校园产品是否是伪需求?
校园市场:校园产品是否是伪需求?论坛,七十余家校园公司负责人到场,近千人挤爆现场,炎热夏季,难挡市场激情。而短短一年时间,由于校园类公司倒闭、被收购或离开校园市场,最近很多人却问我,校园市场到底是不是一个伪需求?
在此我先对投机分子们说一句,没有个人情怀,就不要做校园业务,热闹的时候跟着掺合,遇冷之后又在想是否该跑路,对学生毫无责任心,麻烦你们赶快退出!另外我直面这个问题,校园市场当然不是伪需求,艾瑞咨询《2015中国大学生消费分析》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年消费总额超过4000亿元,一个4000亿已摆在面前、并且还在快速增长的市场,如今居然会被质疑是否存在,岂不可笑?
但不可避免的是,经过一波创业泡沫之后,校园市场有诸多值得反思之处。
1.校园市场的补贴是否靠谱?
以外卖app美团外卖、饿了么;搭车app滴滴、Uber为例,国内互联网市场近几年,由付费模式——免费模式——补贴模式转变,因此校园市场的产品也出现了不少补贴模式,然而由于校园市场的周期性,以及学生对价格的敏感,用户忠诚度实则难以培养。首先学生总会优先选择价格最低,给予补贴最多的产品;另外,以补贴的周期来算,作为一个大一进校的学生,补贴培养两年,养成习惯之后,面临的确是用户实习毕业离开学校,并没有机会继续使用产品。
2.校园社交产品是否有价值?
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各类针对垂直人群的app纷纷出现在市场上,针对校园这个3000万的用户群体,无疑各方虎视眈眈,再加上95后人群对移动互联网的重度依赖,又希望彰显个性,诉求情感,并且易接受新事物,似乎让校园社交产品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但目前市场上的校园社交产品,真实活跃度都低的可怜,并且当年“校内”的前车之鉴还在眼前,在微博、微信占据大部分社交份额的当下,校园社交产品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又能满足学生何种真实需求,值得思考。
3.局限的校园产品能否存活?
由于处于校园市场之中,我们很多时候都把目标用户定为全国大学生人群,但这样定位的产品其实并不一定准确。比如兼职类的产品,真实的数据表明,目前国内兼职市场中,大部分人群并不是在校大学生;同样的分期市场,在蚂蚁金服花呗,京东白条等面前,单独的校园分期产品又有何特殊价值?并且一个局限在校学生的产品,无疑代表着每年9月需要持续推广以获得新增用户,而每年6月有又巨大的用户规模被流失掉,因此局限的校园产品,是否有长远意义,同样值得反思。
更多资讯,可以访问2898站长资源平台创业-创业动态栏目:http://www.2898.com/start/cydt/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