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王小凡:只要方法对,中国有理由成科研强国
院士王小凡:只要方法对,中国有理由成科研强国!王小凡,癌症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杜克大学终身讲席教授。
他的观点:
观点一:随着癌症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管控癌症的目标是一定能实现的,但这很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观点二: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请人都说成急功近利,存在误判,其实他们中大部分人是另有隐衷。
观点三:在基础科学研究上,我们国家有一大批很有潜力的年轻人,今后十年国家的科学实力会有很大的上升。
观点四:怎么鼓励学生提问和挑战,而不是让他们背很多东西,这要从更初级的教育,比如小学、中学的教育就开始来做这个事。
不是搞生物学的人,对王小凡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就算是个外行,只要稍微看看他的背景,就不难知道他是个什么量级的牛人。
1980年代,同是生物化学专业出身的王小凡和夫人董欣年女士先后赴美留学,他在加州大学,董女士则在西北大学。20年后,他们都成了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王小凡是杜克大学的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董欣年则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种夫妻同为科学家的搭配,颇不寻常。
王小凡的研究方向,是被医学界公认为人类健康“头号杀手”的癌症。10月29日,也就是网易科技记者在北京见到王院士的隔天,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在美国突然去世的消息报出,据说李咏患的就是咽喉癌——一种极其难治的癌症类型,人们为李咏的早逝叹息,也为在癌症这一恶疾面前生命的脆弱不堪而心颤。
人类要确保拥有高健康水平的生命质量,最大希望就寄托在王小凡院士这样一批走在国际科研前沿的杰出科学家身上。在癌症研究上,他有过不少重要的发现,例如,克隆了在癌症发生和生物发育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的TGF-βIII型和II型受体、发现特定的microRNA分子和分泌蛋白作为TGF-β信号转导的中间载体而影响肿瘤微环境的分子机制等,公众虽然不一定都能准确理解这些学术用语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但一定能理解这些科学家的研究对于人类与癌症搏斗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正是通过他们,医学界才可能知道应该怎么样更好地运用药物和治疗手段来对付它。
李咏去世的消息公开后,人们也在审视中国的癌症医治现状,《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称,中国在治疗癌症用药上,仍不理想,我们最新的药品,在美国已经上市六、七年了,有的正在使用的临床药物甚至已过了三十年。而在其他的治疗技术和机制上,也还有值得提升和加强的地方。
这里面涉及到科研环境和机制、人才培养等诸多问题,王小凡经常在中美两国之间往返,他虽然没有像施一公、饶毅、潘建伟等科学家那样全职回到中国从事科研工作,但他在推进中国科研环境、科研体制的改善方面,同样也在扮演着角色,释放着影响。
在王小凡教授目前的诸多身份中,有两项较为特殊: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重大科学计划专家组成员,加上又是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基于国际性的视野和专业背景,他可以较为客观地审视和观察中国的科研现状。
2898站长资源平台网站资讯:http://www.2898.com/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