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新"卡位"全球价值链?联想杨元庆解读中国制造“跃迁”逻辑
每经记者 李少婷每经编辑 卢九安
■相关公司:联想集团(00992,HK)
■市值:502.2亿港元(截至5月26日)
■核心竞争力:卓越运营、环球足迹、战略执行,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业务全球份额领先地位,移动业务的强劲发展。
■机构眼中的公司:连续两年的全球PC市场领先的品牌、《财富》杂志:2020年“最受赞赏公司”、《企业骑士》杂志:“全球2020年全球最具可持续性100家公司”
5月20日中午,杨元庆匆匆赶去全国人大代表驻地报到,当天恰巧是联想集团发财报的日子,杨元庆为此请了半天假,在履行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前,作为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召开了媒体沟通会。
不论是员工还是媒体记者,人们一般都叫他“元庆”,他看起来温和儒雅,显得很有亲和力,交流中更喜欢直抒胸臆,是个坦诚的沟通者。杨元庆37岁时从创始人柳传志手中接棒,带领联想集团走向了国际化;如今,联想集团年收入近4000亿元,PC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已是中国制造的一面旗帜。
杨元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会,他带了六份建议“上会”,核心围绕智慧经济对中国制造的影响,领域涵盖医疗、教育、数据安全等。在他看来,立足于中国制造的优势,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机遇下,整体“跃迁”是中国实现本轮产业升级的最佳路径。
“在人类文明与灾难高强度的对抗和冲突之中,对科学与技术的需求也会上升,从而促使创造力的大量涌现,这种正向循环,会加速科学与技术的创新。”近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专访董事长·第二季》栏目专访时,杨元庆指出,疫情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让智能技术变成了真正意义的“战略必需品”。
谈中国制造:有很强韧性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
图片来源:联想集团提供
工厂是“中国制造”的基础,抗疫进入稳定期后,工厂的复工复产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任务。在北京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等级后不久,杨元庆先后到了联想集团在深圳和合肥的工厂。
在疫情尚未完全消除的环境下恢复产能到巅峰状态是困难的,人力和零部件供应都是难点。杨元庆介绍,联想用了两招,其一是包车把员工接回工厂,打消员工对返工途中感染新冠肺炎的担忧;其二是“抱团取暖”,和当地的中小企业合作,向他们的员工开放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岗位,以共享员工对抗用工短缺。
零部件供应问题早在预料之中,短期供应问题尚可提前筹备,但长期供应需要整个供应链的努力,这也在考验中国制造的韧性。“联想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帮助中小型的供应商恢复生产,因为哪怕是少了一颗螺丝钉、一个包装箱,一台机器都不能最终完成。”杨元庆表示。
截至目前,联想集团在深圳、合肥和武汉的工厂的产能已经恢复至100%。
“这场突发的疫情,在抗疫前期对中国制造业带来一定冲击,但同时也显现出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显现出‘中国制造’具有很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显现出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升级的发展潜力。”杨元庆认为,除了联想自身基于全球布局的调度和运营能力,中国制造提供了很好的供应恢复基础。
在杨元庆看来,中国制造的优势不仅在于低成本,劳动力充足带来的产业聚集才是更难以被取代的。一些企业可能向一些国家转移某一产业,转移供应链上的某个环节是容易的,但是转移整个产业链,相对较小的国家目前还承担不了,因为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供给,而供应链聚集对于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制造是必不可少的。
但中国制造不能长久依赖人口红利和资源优势,杨元庆认为,此次疫情也显现出中国智能制造转型的优势和产业升级的潜力,过去中国制造向人口要红利,未来则要向智能化要红利。
在杨元庆提交的六项建议中,有两条是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他呼吁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为驱动的智慧经济,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跃迁”,重新“卡位”全球价值链,在后疫情时代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现中国制造的“产业跃迁”,关键在于吸收足够的“能量”。而“能量”从哪里来?杨元庆认为,智慧经济就是跃迁的赋能者。首先要加快以人工智能、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发展,进而重塑商业模式,促进创新增长,释放效率红利。
杨元庆进一步提出建议,认为“5G+工业互联网+智能化”作为有效抓手,对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制造业领域依然面临四个主要的难点和挑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工业信息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应用场景和盈利模式有待挖掘;产业生态体系尚未完全成型。”杨元庆指出,5G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通过工业互联网催生更多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工具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改进各行各业效率和决策方式,加快各行各业智能化步伐。
议智能技术:使其成为“战略必需品”
去年,联想集团庆祝了自己35周岁的生日,其创始人柳传志在去年底宣布正式退隐江湖,在外界看来,杨元庆重构了联想。
从“联想少帅”到如今,本是为寻找出国“跳板”而进入初创联想的杨元庆,没想到一出校门就找到了奋斗大半生的事业。
信息化初期,联想以PC生意服务国人,如今走向智能化,联想也在早些年提出了“3S战略”,从智能物联网、智能基础架构、行业智能三个维度推进智能化转型。
疫情造就了独特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意外提速,杨元庆认为,新冠疫情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让智能技术变成了真正意义的“战略必需品”。
“新冠疫情发生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席卷全球,重塑产业格局,其速度、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人类社会从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加速迈向智能化时代。但尽管如此,智能技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杨元庆表示,从中长期来看,新冠疫情会进一步加速智能场景落地,让5G、AI、大数据、边缘计算、云计算、物联网等智能科技像空气一样更加全面地渗透到社会的各方面。
例如,学校的课程转到线上,公司的业务转到线上后,会带动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生活方式快速崛起,快递、物流需求潜力的进一步扩张。此外,疫情造成的劳动力短缺引发了新一轮对自动化操作、工业级机器人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关注。而大数据、云计算和超算等技术将助力新冠应急科研取得突破,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人们对智慧城市公共健康管理的需求大幅提升,超高清直播、AR/VR娱乐等“宅娱乐”形式将更加流行等。
此次疫情也促使杨元庆提出加快推动建设新一代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的建议。他认为应当建立“国家医疗大健康超算平台”,助力中国医学大脑成长,并建议国家部署新基建时,进一步明确建设“千万亿”次计算能力的国家医疗大健康超算平台。
“从历史上来看,瘟疫和灾难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会为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动力。在人类文明与灾难高强度的对抗和冲突之中,对科学与技术的需求也会上升,从而促使创造力的大量涌现,这种正向循环,会加速科学与技术的创新,这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变革社会生产力,创造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更能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更高的台阶。”杨元庆表示。
提建议:用智能化“抹平”数字鸿沟
电脑等科技产品在此次疫情中销量大涨,近日美国facebook公司还宣布,疫情后将有一半的员工改为在家办公,美国推特公司也宣布允许部分员工永久在家办公。
“将来电脑或平板很有可能变成人手一台的设备,这会使得PC市场规模在未来两三年的时间里面持续扩大,我们估计至少达到25%~30%。”杨元庆向记者指出,疫情带来的PC市场增长不是短期内的限定增长,未来随着PC增长,还将带来基础架构等的市场规模增长。
不久前,一位在案板下上课的小女孩意外引来亿万网友的关注,彼时“后浪”话题正热,人们将“后浪”中体现出的前沿数字科技和“案板女孩”的处境对比,再次呼吁关注“数字鸿沟”。这一传播学中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愈加引起人们的警惕。
“案板女孩”的后续是令人欣慰的,有的企业为小女孩提供了宽带服务,她不再需要用手机热点上网课,还收到了一些线上教育企业赠送的“学习大礼包”,就连设备也焕然一新——联想集团赠送了她一台新电脑。
在杨元庆看来,智能化不仅要在工业及企业中推进,还应当深入到教育中,用智能化“抹平”数字鸿沟,“武装”国家的未来。
“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有着基础性和持久性的作用。”杨元庆认为,着眼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必须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强化教育信息化的大规模供给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智能水平,以此进一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让孩子不管在哪里,都能享受到科技的福利,获得优质教学资源,看到更远的世界。
这次的六份建议中,杨元庆有两条建议都与教育有关。他建议通过一定的财政扶持政策,推动个人电脑等智能设备在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推广普及,实现教育扶贫、科技普惠,助力国家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
疫情期间,教育系统“停课不停学”,在线教育应用实践在特殊背景下被迫加速,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基础设施承载力和支撑力不足,应用平台繁多但互联互通欠佳,教师信息化素养亟待提升,以及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缺少终端等。
杨元庆建议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通过政府购买、学校配置、企业支持等形式,解决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硬件短板,保障贫困学生拥有基本信息化学习工具,另外,建立在线教育国家标准,加强在线平台规范管理,同时还应当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人力资源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储备与支持。
“我相信,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之下,教育公平将有望逐渐成为现实。”杨元庆向记者表示。
记者手记|智能化以人为本是抹平“信息鸿沟”意义所在
疫情带来了很多启示,加快智能化是其中一个。杨元庆的六条建议以中国制造为切入点,核心关键词便是智能化。作为基础硬件的核心提供商,联想近些年的转型主题也是智能,“智慧中国”是在去年4月由杨元庆揭晓的联想新愿景。
或许也有5G商用的加持,智能化在今年两会的存在感颇强。如果我们以智能化为关键词搜索,可以看到代表、委员们在这次两会上提到了各个细分领域的智能化——煤炭、医疗、制造业,甚至报刊亭。我们已经无法将未来与智能分离。
智能化的关键是人,以人为中心、为人服务,这也是抹平“信息鸿沟”的意义所在。在更智能的世界中,我们生活的环境应当是在理论上更为扁平,而在实践中更为纵深。这意味着,公平离我们更进一步,世界离多彩更进一步。
每经记者:李少婷
编辑:卢九安
视觉:陈冠宇
排版:卢九安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