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突围寻机?看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的破“疫”密码
每经编辑 易启江
■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冲击,200多个国家受到影响,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变局。我国经济发展“三架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均一度出现“急刹车”。
当下中国经济如何破“疫”?
5月21日开始将进入全国两会时间,每经头条也将开启两会报道,特别推出“韧劲中国·两会高见”栏目,将邀请经济学家、政府高官等重要人物进行专访,或发表专栏文章,围绕今年中国经济发展进行重磅发声。
每日经济新闻今日约到了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的深度经济发展策略建言文章。
祝宝良从保基本民生、保企业、保基层政府运转三大紧迫任务上着手,提出了众多应对策略。如:
● 建议:扩大中央财政赤字、发行抗击疫情特别国债、设立企业纾困基金、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度、注资中小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建议:给农村中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现金,在全国290多个城市发放5000亿元左右消费券,没有多少营业收入的个体户暂时纳入失业人员管理,对退休职工、在校学生、贫困人群等关键人群实行价格补贴和现金补助;
●建议:汽车限购城市阶段性放宽购车数量,适度放松房地产开发贷款融资和限价、鼓励居民换购住房;
●建议:推进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建设;
●建议:推迟就业,鼓励专升本,扩招200万研究生和技校生;
●建议:允许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建设用地市场;
●建议: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
●建议:实施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
●建议:坚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动摇。
以下是祝宝良的深度分析全文:
2019年12月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冲击。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2020年一季度我国经济下降6.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份乐观情景估计今年世界经济将出现3%的衰退。
新冠疫情如何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我国应在继续防控疫情的同时,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纾解企业和家庭困难,扩大内需,稳定就业。同时要深化改革开放,保护好生产力,努力保持经济健康发展。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19年12月初湖北武汉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后,1月23日,武汉封城,2月中旬我国新冠疫情开始从高峰回落,3月份我国进入既防控疫情又复工复产阶段。
到3月底,规模以上工业和建筑业企业复工率超过90%以上,中小企业复工率超过80%以上。
面对疫情冲击,我国及时采取多项经济政策,通过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增加流动性等,着力减轻企业困难,保障困难家庭基本生活,稳定就业。
3月份,我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相对于1-2月份明显收窄,但新冠肺炎疫情仍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一)新冠疫情对经济冲击较大
2020年一季度,我国经济下降6.8%,其中一产下降3.2%,二产下降9.6%,三产下降5.2%。
和没有疫情的情况(假定2020年一季度现价GDP增长8%左右)相比,一季度我国经济损失约2.9万亿元左右,其中预算收入预计减约8000亿元左右,企业利润损失2.1万亿元左右。新冠疫情冲击导致经济出现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的。
(二)疫情既冲击供给又冲击需求
与一般的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冲击供给不同,新冠疫情既冲击了供给又冲击了需求,而且对需求冲击大于供给。
从需求看,内需受到较大影响,封城和保持社交距离,导致居民不能消费、不敢消费、不愿消费。
2020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19%,其中餐饮收入下降44.3%,汽车销售额下降30.3%,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6.3%,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4.7%。
很多在建项目暂停,计划新开工项目推迟,城镇投资下降16.1%,其中基建投资下降19.7%,制造业投资下降25.2%,房地产投资下降7.7%。
人员国际交流大幅减少,国内生产、物流中断,出口订单难以完成,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出现断裂,影响了贸易和跨国投资。
一季度,我国出口下降11.4%,进口下降0.7%,商品贸易顺差同比下降81%,外商直接投资下降12.8%。
从供给看,疫情导致大部分企业不能开工,生产、物流停顿。复工复产后,由于各地疫情状况不同,工人返城延期和职工到岗率低造成开工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生产难以迅速恢复。
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其中3月份下降1.1%。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67.3%,低于上年同期8.6个百分点。
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物流、居民服务等服务业生产首当其冲,服务业生产下降11.7%,其中3月份下降9.1%。
居民消费、投资、出口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生产下降幅度,有两个原因:
一是政府的医疗等支出因抗击新冠疫情大幅度增加,政府消费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稳定。一季度,公共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4.3%,公共财政支出下降5.7%,财政赤字同比多4300亿元以上。
二是一些行业一旦运转就不能停工,钢铁、有色、化工、石油、煤炭的产量降幅小,产成品库存有所增加,一季度规上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长14.9%。
(三)失业率上升,失业状况好于预期
疫情冲击最大的是餐饮、旅游、娱乐、文化、家政、物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个体经营者,这些行业就业减少,失业增加。
由于疫情造成农民工延期返城、企业开工不足以及新成长经营主体减少,新增就业数量也会减少。
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为229万人,低于上年95万人。2月份,我国城镇失业率为6.2%,3月份失业率为5.9%,失业压力有所缓解。
但实际就业压力加大,一是外出农民工减少,到2月末,外出农民工为12251万人,同比减少30.6%,约减少5400万人。
3月份,我国就业人数比1月份减少6%,据此估计,3月底,仍有约2600万农民工没有返回。18.3%就业人员在职未上班,估计总量在7600万人左右,这些人员中仍会有部分失业。
(四)物价涨幅回落
短期内我国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突然向左上方移动,既有通胀压力,也有通缩压力。
供给不足而需求增加的商品如农副产品、抗疫物资的价格会上升,而需求下降、库存增加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会下降。
但居民消费、投资、出口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生产下降幅度,总体通胀压力不大。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9%,核心价格上涨1.3%,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0.6%。
(五)居民收入降幅低于支出降幅,居民预防动机增强
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同比名义增长0.8%,实际下降3.9%,居民收入降幅明显低于经济降幅(一季度GDP名义下降5.3%)。人均居民支出同比名义下降8.2%,实际下降12.5%。
由于收入降幅明显小于支出降幅,居民储蓄增加。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同比多增4000亿元。
居民预防动机增强,为疫情过后的消费反弹提供了保障。但也要看到,居民收入缓降,也意味着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降幅较大。
二、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冠疫情是外部性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疫情持续的时间长短,控制疫情至关重要。
新冠疫情即冲击了供给,也冲击了需求,这种巨大的、同时冲击供求两端的经济现象,在近代经济史上十分少见。
新冠肺炎疫情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尚难预料,叠加我国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一)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2019年,我国减税降费超过23000亿元以上,2019年实行的增值税降税和社保减费理论上在2020年仍有5000亿元。
减税减费最多的是制造业和小微企业,但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仍然出现负增长,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仍然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但受疫情冲击的影响,企业在需求下降、没有营业收入、开工不足的情况下,面临着厂房租金、设备闲置成本、原材料占用、财务成本的压力,还要支付未到岗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缴费,疫情防控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企业经营更加困难,一季度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36.7%。
餐饮、旅游、娱乐、文化、物流行业的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到的冲击可能最大。
随着疫情进一步扩散到世界各地,各国从3月份开始陆续实行社交隔离,生产出现停滞,需求开始下降,从今年二季度起我国出口会进一步下降,出口企业开始受到第二轮外部需求下降的冲击。
一些关键设备、零部件、重要原材料进口也可能出现中断,影响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影响。
此外,近几年,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留抵税额(增值税征收过程中,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出现了留抵税额)仍然超过1万亿以上,也给企业增加了财务成本。
(二)就业压力加大并影响居民收入
企业经营困难,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少,就业压力加大。在我国的4.43亿城镇就业存量中,餐饮、旅游、娱乐、家政服务等行业仍会有大量人员失业,突出表现为在这些领域就业的农民工就业难。在农村从事非农工作如农家乐等约1.2亿农业工就业也会减少或就业不足。
今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会超过13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约874万人,中职毕业生478万人,这部分人群就业也会出现困难。
企业经营困难和失业增加,居民收入会有所下降,居民资产负债表会恶化,部分家庭生活出现困难,农村返贫人口会增加。
据调查,我国20%左右的家庭基本没有金融资产,对这些家庭和失业家庭需要提供必要的救助。
(三) 财政金融风险不断积累
2020年,降税降费、叠加经济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会明显减缓,预计今年公共财政减收在1.5万亿元左右,而地方政府应对疫情的支出会有所增加。
与此同时,为减轻企业资金压力,鼓励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投资,应加快增值税留抵税额(增值税征收过程中,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出现了留抵税额)退税进程,也需要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财政困难加大。
地方财政困难会导致融资平台偿债压力加大,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恶化,债务违约会频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会上升,并通过金融同业融资影响大型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金融风险仍在不断积累。
(四)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新冠疫情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范围前所未有。目前,各国政府采取隔离措施,经济活动出现停滞状态。
疫情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影响,看法不一致。
乐观者认为,疫情对经济是短期的、外部性的冲击,世界经济会出现衰退,但不会发生大萧条和金融危机。
悲观者认为,在全球经济处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的背景下,疫情会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并导致金融危机并出现大萧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份最新预测,假设主要发达国家的疫情在第二季度达到峰值并在下半年消退,今年世界经济下降3%,其中发达国家下降6.1%,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不包括中国)下降2.2%,中国增长1.2%。2021年,世界经济回升到5.8%。
如果疫情持续更长时间,今年世界经济将下降6%左右。
总的看,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经济、政治、社会矛盾相互关联交织,逆全球化趋势强化,各国协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世界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四大影响:
一是出口下降,影响我国需求;
二是进口中断,影响我国供应链安全;
三是部分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债务违约,增加我国的金融风险;
四是去中国化趋势加剧,不利于稳定我国利用外资。
三、2020年我国经济对策
尽管新冠疫情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但新冠疫情是外部性冲击,对经济的影响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因此,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保基本民生、保企业、保基层政府运转。
一旦疫情得到控制,生产生活可较快恢复。宏观调控政策应未雨绸缪,保持必要的力度,着力刺激消费需求,稳就业、稳投资、稳外贸、稳外资。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
应对疫情冲击应主要依靠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支持企业、居民和地方政府渡过难关。
扩大中央财政赤字,增加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基层政府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发行抗击疫情特别国债,设立企业纾困基金,保护好企业生产能力,保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
注资中小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增加银行资本金,提高银行融资能力。
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度,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税收、社保负担,通过财政担保、贴息或免息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地方政府要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支出力度,可给农村中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现金,暂定发放半年。
数量经济模型测算表明,发放消费券的乘数效应约为1.3左右,扩大财政支出和发行国债(包括地方债)的乘数效应为1.2左右。
(二)实施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
疫情发生以来,货币政策及时发力,对稳定资本市场、支持防疫物资生产、保证经济运转发挥了积极作用。
可继续通过降准、降息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使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
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推动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金,保证银行体系的放贷能力。
压实各方责任,防范和化解部分市县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
(三)稳定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主要通过刺激消费需求保企业和就业。
各地区可根据情况,发放消费券,按照南京、杭州、青岛等城市的做法,可在全国290多个城市发放5000亿元左右,用于食品、日用品、旅游、文化等消费。
减免汽车购置税,汽车限购城市可阶段性放宽购车数量。
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的同时,适度放松开发贷款融资和限价,按照认房不认贷的原则,鼓励居民换购住房,稳定房地产投资。
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确定基础设施投资和投向。
支持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实施,加强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建设。
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受到的影响明显大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要鼓励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企业技改投资可纳入研发加计扣除,土地等生产要素要跟着企业投资项目走。
(四)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可通过三个渠道保障困难家庭和群众的基本生活:
一是通过农村扶贫系统,给农村中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现金,暂定发放半年。
二是在城镇利用失业登记系统,对失业居民及时发放失业金,把没有多少营业收入的个体户暂时纳入失业人员管理。
三是对退休职工、在校学生、贫困人群等关键人群实行价格补贴和现金补助。
要积极稳定现有岗位,努力创造新就业岗位,扩大研究生、技校生招生数量,鼓励专升本,扩招200万研究生和技校生,适当推迟就业人员数量,减轻就业压力。
加强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增加公租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推出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国资经营、混合所有制、激励机制等问题。
放开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的市场准入,给民企和外资企业留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政府采购和补贴对国企、民企、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
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建立土地市场,逐步释放出农村约4200万亩集体建设用地。
允许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建设用地市场,一方面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也可扩大城市土地供给,降低土地价格,稳定房地产市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要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扩大自贸区先行先试的自主权,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打造好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成渝等地区增长极,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聚。
(六)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考虑到疫情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困难。
如果全球新冠疫情能够在五、六月份受控,疫情对各国经济活动和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在二、三季度。
考虑到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业难以完全恢复,民营投资会低迷不振,出口和利用外资继续下降,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在3%左右。即使三、四季度恢复到潜在水平6%左右,2020年全年经济增速也就是3%左右。
建议2020年不必要明确设立经济增长速度目标,但必须坚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动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性、综合性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只是其中一个数量指标。
按照25个量化指标测算,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全年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020年要对照相关有差距的定量指标,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脱贫目标是我国弱项指标,这一指标必须完成,现行标准下的剩余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特约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 祝宝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