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周“数”评丨4月车市结束连续21个月负增长,力帆将赔偿盼达用车7.83亿元
每经记者 孙桐桐每经编辑 张北
热点数字一:21个月
5月11日,中汽协发布最新数据显示,4月,国内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10.2万辆和207万辆,环比分别增长46.6%和43.5%,同比分别增长2.3%和4.4%,月增速为今年以来的首次增长,更是结束了连续21个月的负增长。1~4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559.6万辆和576.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3.4%和31.1%,降幅与1~3月相比,分别收窄11.8个百分点和11.3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中汽协
对于2020年国内汽车市场的销量目标,中汽协方面给出了两个预估:乐观估计,国内及海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年销量预计较上年同期下滑15%;悲观估计,海外疫情继续蔓延,2020年整体车市销量预期呈现同比25%的下滑。
点评:4月车市复苏显著,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加上多地出台刺激汽车消费政策,此外,疫情压制的汽车消费需求逐步得到释放,经销商补库存也有助于销量增长。不过,海外疫情形势仍十分严峻,车企也应该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
热点数字二:7.83亿元
5月12日,力帆股份(601777,SH)发布公告披露,按照重庆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结果,其子公司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帆乘用车)将向重庆盼达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盼达汽车)赔偿资产损失、营收损失等共计约7.83亿元,并承担本案的仲裁费约326.64万元。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海妮 摄
具体来看,力帆乘用车需向盼达汽车支付资产损失赔偿金约6.14亿元;营收损失赔偿金约1.61亿元;交强险损失赔偿金约676.52万元;租赁停车场的租金损失赔偿金约198.91万元。上述赔偿金需在裁决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支付。在公告中,力帆股份表示,本次仲裁结果对公司本期利润或期后利润将产生负面影响。
点评:自今年4月2日盼达向重庆仲裁委员会对力帆乘用车提起仲裁之后,这场被视为“兄弟内斗”的纠纷就一直被业内关注。随着国内汽车行业加速洗牌,力帆已经面临诸多困境,亏损严重,逐渐沦为边缘车企,此次纠纷将使其雪上加霜。
热点数字三:60亿元
疫情爆发以来,汽车零部件公司一方面被迫停工停产,另一方面又面临需求端订单数量骤减的冲击。双重打击之下,部分公司已面临业绩下滑、资金短缺、破产等压力。
据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显示,135家国内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总计为1590.13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1957.79亿元,整体跌幅为19%。营业收入大幅下滑,也极大地冲击了上述公司的经济效益。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仅为54.7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近60亿元,跌幅高达52%。
图片来源:摄图网
点评:多家汽车零配件公司认为,疫情是导致公司一季度净利润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不过,4月份车市明显回暖,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持续好转和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出,汽车行业将保持回暖趋势,汽车零部件公司的经营状况有望在二季度得到进一步改善。
热点数字四:28亿美元
5月13日,据外媒报道,由于日产汽车销售进一步承压,该公司计划缩减大约3000亿日元(约合28亿美元)的年度固定成本,并记入重组支出。报道称,3000亿日元缩减计划或是日产汽车将于本月28日公布的“三年计划”的一部分。日产汽车将逐步淘汰Datsun品牌,在近期关闭印尼业务后,日产还会再关闭一条生产线,并通过削减营销、研发和其他成本实现下调后的开支目标。日产预计,2019财年销售额将下降12%至10.2万亿日元,但新的中期计划要求其在三年内实现收入11.5万亿日元,并将固定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点评:日产汽车在全球其他市场遭遇挫折,加上疫情叠加带来一定影响,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日产汽车在华合资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分布于广州、郑州、大连、襄阳、十堰、武汉事业部和下属工厂以及经销商已全部复工。中国市场或将成为日产的重要增长点。
热点数字五:18家
5月13日,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车和家)发生多项工商变更,其中在股东方面,嘉兴创冠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泰翊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18家企业退出股东行列。退出后,车和家仅剩11位股东,第一大股东为李想,持股比例61%。
随着部分股东退出,车和家的注册资本由约7.25亿元减少至约4.34亿元,减少注册资本约2.91亿元。从去年12月至今,半年内约有30家股东退出车和家。有分析认为,这是理想汽车准备上市的一个信号。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晓庆 摄
点评:造车是一项十分“烧钱”的事业,对造车新势力来说,资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代表性企业蔚来已经赴美上市筹措资金,理想汽车此番操作或许也正有此意。不过,资金之外,新势力们要想长久生存,过硬的产品也是其根基所在,近期理想ONE陷入“刹车失灵”、自燃等风波,对其产品质量则是一大考验。
(封面图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