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 互联网络

互联网巨头扎堆成立影业公司:真能改变产业

2016-04-01 10:46 来源: 王新喜微信 编辑: 佚名 浏览(645)人   

  互联网巨头扎堆成立影业公司:真能改变产业?

  文/王新喜

  目前,互联网公司进军影视行业迎来新高潮。今年2月,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回归后宣布成立小米影业。而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也联合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合资成立哔哩哔哩影业有限公司,致力于针对90、00后下一代用户的影视投资和IP开发。今年1月,聚美优品也宣布成立影业公司聚美影视,第一部作品《温暖的弦》已开机。

  我们知道国内互联网三巨头早就开始以各种形式涉足影视行业,比如阿里巴巴在2014年6月以正式收购的形式成立了阿里影业,此后阿里影业以投资的形式出品了《亲爱的》、《心花路放》等多部电影。2014年,爱奇艺宣布正式成立爱奇艺影业公司,同年,优酷土豆也成立电影公司合一影业。BAT中最晚成立影业公司的是腾讯。2015年9月,腾讯成立了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两家影业公司。

  当然有些互联网企业走的更远,比如乐视。乐视不仅在2011年就创立了乐视影业,在去年,乐视影业还以2亿美元的战略基金在洛杉矶成立子公司,开辟好莱坞市场,建立了北洛硅线,并在美国电影交易会AFM期间公布了“6+13”的重磅全球化项目,确定研发+合拍的这种面向全球化市场的项目运营。

  业内一直有种说法就是互联网巨头切入电影市场,是狼来了,会颠覆甚至改变整个电影产业,事实真的如此吗?

  互联网公司涉足电影的关键词:IP价值、流量入口、摆脱内容依赖、业务融合、新的增长空间

  前面梳理大致看出,国内互联网公司但凡进军影视行业多少与自身的视频业务沾点边,或者寄希望达成电商与影、视频等业务的交叉导流与用户转换,类似聚美影视可能就是这种情况,或者为自身的视频网站带来更多的付费内容与二次封装解读与二次传播,也就是IP的衍生价值开发。视频网站这些年来,买剧买影视版权导致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受困于高昂的内容版权之苦,于是又走自制剧的路子,到目前再投资或最后成立影视公司,目的在于摆脱对内容版权的依赖,从而降低内容版权成本。

  其次是互联网公司需要扩张自己的产业链,寻找新的增长空间扩张业务版图来抬升估值或者给投资人画饼,这两年来国内互联网公司进军影视行业,言必谈IP造概念就是这种情况,而中国电影产业正在高速增长,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440.69亿元,呈现指数级增长,2016年这种势头还在持续,手头有大量资金和资源,又有播放平台或者手握大量用户资源的巨头想不觊觎这块蛋糕都难。

  从乐视、小米到BAT,当一线互联网公司都在向传统的电影产业进行扩张渗透的时候,某种程度上可以推动自身视频播放平台,游戏,文学等多个环节的融合与对接,再根据自身用户兴趣与相关分布等大数据来对用户进行“画像”,支持IP整体的衍生价值发掘,最后通过自身的视频网站来进行电影的二次消费。

  互联网公司还可以通过在线票务分发,通过流量和补贴,卡住电影产业最票房核心票务业务的订票流量入口,以及通过购票入口培养用户支付习惯、抢占网购电影票市场。比如去年阿里影业投资《碟中谍5》马云亲自站台,其背后是阿里影业负责了《碟中谍5》的线上宣传、衍生品销售、票务三大部分。从内容制作、投资、出品发行方面,还是从观众观影、购票选座方面,互联网公司的身影无处不在。

  我们看到,互联网公司涉足电影产业,其实本质上并没有改变电影产业,而更多的从自身的产业布局入手,寻求流量入口,寻求内容供应商,摆脱内容依赖,达成自身了业务的融合。比如说,企鹅影业基于腾讯视频,侧重投资影片,腾讯影业则基于腾讯互娱,侧重由旗下的文学、动漫的IP改编电影。在日前的腾讯互娱年度发布会上,腾讯影业公布了2016首份片单,表示腾讯互娱通过文学、动漫、游戏板块上线对应的同一IP作品,让IP达到长线曝光。如小米科技与华策影视的合作,则可以获得长期的、稳定的内容供应伙伴。

  因此从本质上看,互联网公司事实上并没有打算去改变或重塑或颠覆电影产业,但这是互联网公司涉足影视业软肋。即没有改变电影内容产出,也没有动摇到电影产业的链条。早前阿里投资光线传媒24个亿,马云亲见王长田。王长田表示:“马云当时表达了阿里投资光线的意图是对中国电影怎么做到三千亿感兴趣,对具体电影做什么、怎么做,没有太大兴趣。”从这里看出,阿里涉足电影,并不是要做内容生产商,而是将内容利用互联网渠道,使之传播最大化与规模最大化,正如此前上海电影节电影事务部主管范静雯曾表示:“互联网公司可以售票,他们可以直接投资电影,但电影大制作没有因此改变。”

  互联网资本纷纷拥抱IP 是迎合资本市场周期性需要的新概念

  我们知道,那就是价格取决于供需关系,而互联网资本纷纷拥抱IP,通过大量资本注入产业链环节而不是掌控电影工业化生产质量的时候,这导致的结果不是产业链价值的提升,而是再次导致内容的价值水涨船高。互联网企业涉足影视业言必谈IP,也是基于国内电影产业现状,一方面是国内的优质内容缺乏,一方面国内电影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故事性太差,其次是好的导演编剧缺乏,其次是在特效技术、内容创意、电影呈现的视觉输出材料等工业体系不成熟。虽然国内的编剧了、导演不承认,但事实上,国内不少好的网络文学、动漫等剧本被拍烂已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九层妖塔》、《盗墓笔记》等电影,而好的剧本被拍烂往往是电影工业体系中几个环节或者多个环节不过关。

  但互联网公司追捧的IP战略,其本质不过是基于其强大的平台的导流能力与大数据基础,可以短期内通过营销手段将所谓的IP电影迅速推向票房高峰继而从其中获取分成与利益,补其内容短板,这是其基本诉求。但事实上,到目前为之,国内又出现多少口碑爆棚、能体现强大的特效技术与工业技术的IP电影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万物生长》、《何以笙箫默》、《左耳》、《小时代》、《前任攻略2》、《命中注定》、《栀子花开》这类低工业化的粉丝电影。

  因此,当互联网公司一涌而入,多半是基于攫取产业链条的利益而不是提升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时候,这个时候容易出现泡沫与虚火。对IP盲目追捧,这是迎合资本市场周期性需要的新概念,这不是互联网推动电影产业成熟的标志。

  互联网带来了粉丝经济电影:改变不了电影产业工业化现状,更无力迎战好莱坞

  我们知道,好莱坞电影一直都向着大荧幕、超级大片的规格去发展,这是电影产业化与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好莱坞大片大量运用了电影后期制作技术,尤其是数字特效,在好莱坞的电影体系中,从导演、摄影、美术、制作、特效等,是一个完整的、工业化的、专业性的集成制作输出体系。无论是《变形金刚》系列、《星际穿越》、《速度与激情7》、《碟中谍》、甚至最近的《疯狂动物城》等现象级动画电影与大片都体现了这点,这恰恰是国内电影要叫板好莱坞的最大短板,也是电影产业的核心环节。

  国内互联网巨头涉足电影可以玩转众筹融资,玩转自身文化娱乐多项业务的融合,玩转在线售票与粉丝经济、补贴战导入用户与流量、衍生品的开发销售,但在内容创作、电影特效制作等工业环节却谈不上核心优势,这些环节是内容创意、电影视觉呈现的核心材料,也是电影工业的根基,这一环互联网做不了,就谈不上颠覆。

  而互联网巨头切入电影市场,一个变化就是带来了很多粉丝电影,迎合网红经济时代,打造IP电影和网剧,通过自身强大的内容视频渠道进行二次开发与价值挖掘。但在博纳影业于冬看来:这是把中国电影拉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整个电影的工业水平下降或者是停滞。因为它们没有升级再造强大的电影内容,去迎战好莱坞,去迎战国内院线银幕市场全面升级之后的内容产品。

  迎战好莱坞与院线银幕市场升级之后的内容产品,这事实上是互联网+电影产业更应该去做的。对流量入口、渠道与平台的争夺并不能给电影市场缺失的产业体系带来新鲜血液,只不过是给电影内容生产者更好的渠道服务以及足够多的数据支持与更多元化的流量导入与变现途径,对于劣质电影来说,流量大,渠道多,未必是一件好事,在电影市场,用户口碑往往会导致电影票房呈现两极的状态,口碑可以点燃一部优质电影的票房,同样可以让平庸的电影无藏身之地,像《栀子花开》和《小时代》这样的作品,互联网传播渠道再强大恐怕也难以支撑起电影的正面口碑化传播。

  当然很多互联网企业进军电影市场寻求的另一条路子是向好莱坞输出资本,以收购或合拍等形式走出去,也意味着中国影业资本与好莱坞形成某种利益的合谋,即打破配额限制引进内容达成利益分账。但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体系、商业模式,核心的技术和人才,不是资本的输出就能拿的走,好莱坞缺钱,需要资本,但他们显然会对核心的东西有所保留。此前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系教授斯坦利·罗森对媒体谈及中美电影合作时说:“中国人投资让他们拍电影,好莱坞很开心,觉得这是天上掉馅饼,是傻钱;如果中国人提出要和美国人一起拍电影,他们就要想一想了。”

  应警惕电影产业短视化而向着相反的低工业化模式演进的趋势

  互联网企业成立影视公司目前更多将改造电影业的目标定在占据电影票务分发的网络渠道与用户入口或者将平庸的电影的销量票房推高制造虚假繁荣,或者把文学作品拍成电影,迎合粉丝与网红经济,然后再基于电影推出衍生产品、后续把内容变成游戏,形成内容的多次开发,最终目的都在于如何将利润最大化,但却没有考虑如何拿下电影工业的核心链条的话语权。它们并不关心如何培育整个电影工业的科技素养,如何打造一种严谨的叙事体系推动优质内容与吸引人的电影故事的源源不断的产出,如何通过优化整个电影产业的工业化内容制作链条并推动电影出产的质量。这导致的结果会是另一种恶性循环,即产业链上真正有价值的人才流失。

  据某业内人士谈到,韩国政府曾经出钱送了很多导演和专业人才去好莱坞学习,韩国的特效公司也可以拿到韩国政府的补贴,这使得韩国特效人才流失较少。许多韩国人才在出国进修后都会选择回到韩国开设工作室,他们带来了好莱坞最先进的特效制作体系。

  中国影视资本虽热衷于投资好莱坞大片,但更多的是站在票房分账的利润考虑而很少站在如何提升特效技术与工业化体系等高水平发展模式的演进上,这导致国内特效师等技术人才薪水偏低,据该业内人士透露,许多特效师出国自修后都不再回国,而选择去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美国等特效技术比较先进的地区。

  如果说通过互联网巨头的强大的渠道只能推高粉丝电影、贩卖小鲜肉电影来推高票房,中国巨头资本输出但背后却看不到电影文化的输出,电影票房的强大只是用户对于精神娱乐需求的提升以及渠道与资本的强大,而在电影工业体系上却留不住关键技术人才,这终究不是一种健康的产业模式。拿不下核心链条的话语权,不仅无法颠覆电影产业,而且一定程度上还会孕育出产业危机,这种危机包括互联网带来的网红经济与粉丝经济泡沫,这种趋势可能导致整个电影产业短视化而向着相反的低工业化模式演进,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应该引以为戒与反思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2898.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2898站长资源平台( www.2898.com )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