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当前位置:首页> 创业> 点评

生鲜电商大多亏损 看鲜达网如何破局

2016-01-07 16:11 来源: 站长资源平台 编辑: 佚名 浏览(894)人   


  99%的生鲜电商都在亏损,半成品生鲜O2O该如何破局?
  99%的生鲜电商都在亏损,半成品生鲜O2O该如何破局?.png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生鲜食品的品质、安全性、新鲜度等越来越关注。半成品生鲜O2O作为生鲜电商的升级版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中小创业者们更是蠢蠢欲试,一大批如青年菜君、蔬客配达、最鲜到、新味、绵绵生活等半成品生鲜O2O平台如雨后春笋涌现。但随着电商巨头进入、VC追捧,行业似乎提前进入了竞争白热化并遇到一些瓶颈,创业者们是该激流勇进还是急流勇退?这场生死之仗又该如何去打?

  人头攒动却又不温不火的半成品生鲜O2O市场

  无疑生鲜电商是个巨大的市场,据易观智库统计,2013年生鲜食品网购交易额达到57亿元,同比增速达到40.7%,2010年至2013年复合平均增长率达到138.5%;从淘宝指数看,生鲜搜索和成交额同比增长均超过100%;预计未来5年生鲜电商行业增速超过100%,市场规模大约为1000亿元,占生鲜总销售比例的15%。其中的半成品生鲜O2O市场也是趁势发展,哪怕是其中的10%,也有数百亿元的市场容量。

  其实国外早有扎根于此行业的平台,如Blue Apron 通过按周订购的模式,每周为用户递送做三顿饭所需要的食材配料,并附上菜谱,目前月营收已达600万美元,这意味着每月60万份配送,估值已达5亿美元。还有澳洲的HelloFresh,英国的Gousto,德国的KommtEssen等等,我们国内也早有创业者进入,并出现了一批表现强劲的创业公司。如今年年初上线做西餐食谱的新味,配送采用自提方式的青年菜君;从准成品家常菜切入针对上海地区配送的最鲜到以及已获C轮7000万美元的爱鲜蜂等等。但更多创业者成了“先烈”。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3000家生鲜电商几乎无一家盈利,中国零售业生鲜研究中心李长明甚至表示,“99%的生鲜电商都在亏损”,半成品生鲜O2O也难逃魔咒。如瞄准深圳白领人群,在微信上售卖半成品生鲜的“小农女”不到半年关张;曾经被誉为生鲜界“黑马”的“水果营行”,一年时间连开300多家实体店最后一夜关门;拿到200万元天使投资的社区生鲜电商优菜网沦落到150万寻求出售等等“悲剧”都历历在目。热闹非凡的半成品生鲜电商背后却有如此尴尬的一面,不禁让人唏嘘。

  起底行业之殇,是什么造成不温不火

  于是行内外人士开始揣测如此“火爆”却又“青黄不接”的半成品生鲜O2O,到底是一厢情愿的市场意淫,还是黎明前的黑暗,在等待新的方向。其实我们不妨先梳理下是什么原因让扎根于此行业的创业者们“集体阵亡”。

  一、市场之殇:“捉摸不定”的用户群体

  半成品生鲜O2O本身锁定的目标人群多是都市白领阶层,他们关注健康、经济和卫生,不想在下班后随便点个外卖或吃个快餐来解决饥饿问题,但因为工作忙,没有足够多的时间与精力来采购、搭配食材,甚至不懂烹饪。于是通过网上购买半成品食材,花少量的时间吃上一顿自己做的主餐成为了首选。

  但创业者们却忽略了几点:1、这群用户相对分散,一是居住的分散,每个小区可能就那么几个有此需求的用户,二是达到时间的分散,下班时间并不固定,从5点到10点,时间跨度大,服务成本高。即便是能通过在半路“拦截”,也很少有人愿意放下把玩的手机,在下班途上提着一袋菜上地铁。2、他们购买频次不太高,通常他们临时的聚餐和饭局很多,消费行为不稳定。3、他们客单价也不高,本来就是家常小菜,可物流配送的成本却不低。如小农女团队当时客单价30 元 ,配送成本却要 10 元左右;4、他们关心质量,担心安全,忧虑配送,既“懒惰“又”挑剔“,尤其对配送的时间要求高,他们不太可能坐等半个小时等送菜,也不会愿意花太很长时间去自提。再加上行业本身目标人群并没有想象的大,且前期还需要培养用户习惯,一旦定位出现问题,就会面临死亡的危险。

  二,物流之殇:高成本的配送

  行内人都清楚,国内第一批生鲜电商几乎都死在供应链、物流上。进城难、用地难、通行难、车辆停靠难等成为了与“最后一公里”之间迈不过的坎儿。而半成品生鲜成败的关键点也在于物流配送,目前行业内主流的做法有三类:

  第一类,一对一做宅配如最鲜到,通过众包物流+众包仓储的无缝链接,实现了同城半成品生鲜配送的平均时效达到30分钟以内;

  第二类,开设实体店或与实体店合作做集中配送,前期固定成本高,团队管理成本大,且人效低、也限制了城市生意的扩张;

  第三种,在地铁口或社区便利店设自提点,如青年菜君,但据腾讯调研数据看,71.2%的用户更希望能够享受配送到家的服务。

  另外半成品生鲜运输仓储成本也高。比如据统计其中的冷藏商品的干线运输与仓储成本是常温商品的4至5倍,一旦控制不了物流成本问题,就可能像优菜网、谊万家等先行者们一样“耗死在路上”。

  三、盈利之殇:捉襟见肘的收入状况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产品售价低且相对透明、利润空间少。比如绵绵生活菜谱上的香脆玉米烙标价5块,即便全是利润,也只有这么多,而且玉米等食材都普遍,价格透明,如果差价太大,消费者就无法接受。

  其次,损耗率高。半成品生鲜由于季节、温度的不同,水洗后更难存储,容易发生变黄、出水、发干、发黑;且配送过程中因挤压、碰撞,蔬果容易发生挤烂、变形等情况,有数据表明输途中一般生鲜产品的损耗率可以达到10%-30%,而普通商品损耗率不到1%,如果配送时间不精确,很可能造成部分食品不新鲜甚至无法食用。

  另外,难以标准化。首先生鲜类食品很难像商超内的标准品可以固定克重,客户只能接受多,不能接受少。其次因为是网上看到的颜色鲜艳大小一致,客户拿到却可能大小参差不齐,颜色也不鲜亮,这样的反差极易引起供需矛盾,影响后期销售。

  除此之外还有因为快速扩张,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就是这样各种“不幸”,让创业者们对半成品生鲜O2O既爱又恨。

  半成品生鲜O2O或该这样破局

  那又该如何破局呢,我们不妨从这几个角度出发。

  一、众包配送,搭建社区共享新模式

  物流优化是最为关键的。虽然青年菜君让用户自提实现了“曲线救国”,但相对电商的配送,还是有点不太令人满意。洋葱达人生鲜切通过限时宅配(每天仅限于下午4-6点间配送),也仍面临着高额成本。而众包物流或是新的思路,这是共享经济的产物,利用“社会闲置运力“来实现半成品生鲜配送的模式,如今最鲜到、爱鲜蜂、社区001以及最近上线的“京东快点”等都采用此种模式。以采用社会众包物流+众包仓储模式的最鲜到为例,作为一家聚焦极速短途配送,专业打造同城众包极速配送服务的O2O公司,近日,最鲜到凭借着自身的众包经验和优势,将目光转向了以“物流”为核心痛点的生鲜市场,通过APP发单,平台配送员根据自己工作时间、地点抢单的模式,一次性解决并快速送货到家,开袋即可炒菜。目前已实现平均时效30分钟内快速配送,订单完成率98.7%,客诉率低至0.01%。这不仅解决了自建物流运力不足、人效低、成本高、管理难的问题,也提升了利润空间。

  二、扩展销售,创造多样盈利路径

  此项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

  打破时间限制。可参照国外推行按周、按月订购的预订模式。让消费者选择预定一周的蔬菜和肉类,然后由社区店按时定量送至家中,免去了消费者每天每顿饭都要下单的麻烦,也保证了客单量。

  扩展产品品类。先做好主打菜系,比如主打中餐的青年菜君、做西餐的新味、从家常菜入手的最鲜到、从养生汤品切入的绵绵生活等,然后再上下延伸,如最鲜到商城加了加热即食、水果、饮品、零嘴卤味等。这一方面是消费场景一致,吃完饭吃点水果很自然,用户还可一站式购物,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平均客单价,尤其是进口水果、海鲜水产等,利润率高,且购买需求大。海外Blue Apron除了售卖食材,还销售厨具等产品也可参考,国内绿色洗涤、二手房、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的延展也有市场,值得一试。

  优化服务流程。根据标准化食谱,比如新味、最鲜到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所有食材,做好切配、清洗等前期服务,并配以相应调料后按量包装送货上门。当然更科学、美味的食谱和提供高品质新鲜食材是其前提。

  从2C延伸到2B。如目前小农女做的Farmlink(链农) + 线下生鲜店模式,既为周边社区用户提供自提生鲜,也为中小餐厅进行配送。专做半成品生鲜的企业不妨也考虑下中小餐馆,他们的需求也不容忽视。

  三、集中资源强化供应链

  供应链考验的不只是资源投入还有整合协调能力,半成品生鲜O2O或可重点关注两点:

  一方面,集中采购扩大利润空间。由于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基地采购、订单农业和产地收购等都可呈现批量优势,降低边际成本。中小企业与其做分散的门店小作坊式加工经营,不如转为原材料集采和工业化加工生产,批量集采在提高半成品生鲜质量的同时,提升利润率。

  另一方面,优化流通链条,保证“快”且“准确”。半成品生鲜统一采购后最好能继续统一运输、统一储存、统一加工、统一配送,并尽可能减少和缩短流通链条,降低损耗。且因为半成品生鲜商品保值期很短,客户对其色泽等要求很高,所以在物流过程中需要快速流转,做到“快”且“准确”。

  总之,半成品生鲜电商是一门上游关联到基地,中间控制物流,末端围绕用户群,在降低损耗提高配送体验的同是控制物流成本提升收益的活儿,参与其中的企业需要强化自身优势才可能突出重围。而新一轮竞争也将主要围绕目标受众展开,如何更贴近目标顾客,如何形成独有的研发——加工——销售联合体,如何培养忠实用户将是成败的关键。

  鲜达网用300块钱一场的地推打进了5000个社区,复购率80%

  鲜达网 生鲜电商
  生鲜电商里有做线上社群的,有做社区O2O的,但像鲜达网这样直接去做线下社区的社群运营的,非常少——对求规模的生鲜电商来说,社群太慢了;对刚起步的生鲜电商来说,社群太需要后端积累了。而它居然在北京已经做到了4000个社区。

  鲜达网打入社区主要靠地推生猛:2014年底达到300个,2015年4月达到1000个,2015年9月达到3000多个,目前已经手握5000多个社区。除北京的4000多个外,还在上海拓了1000个。

  这个以社群核心的中高端生鲜电商,从2013年初开始筹备,2014年7月上线运营至今,已有30多万用户,客单价70元(在生鲜电商中处于中上游),复购率80%。

  鲜达网CEO李文宪说,4000个社区只是鲜达网北京目标小区的1/3,和北京整体小区的1/5。

  300块钱做一场地推,30个客服运营4000个群

  在高校、商圈和社区里做电商,难操作和重要程度依次递增,社区以消费力强、用户忠诚度高而价值最大。之所以没有逐级拓展而是直接切入社区,是因为李文宪将鲜达网定位为“中产阶级消费升级的刚需产品”。

  社区拓荒,并没有太多良方,鲜达网的社区拓展,最大来源是地推。在鲜达网内部,有一个小的地推管理团队,招聘兼职地推人员来具体实施,每一场地推成本约为300元左右。

  李文宪说,一年中有两个时间段非常适合地推:4~6月、8~9月。

  一方面原因在于当时的应季水果给力;

  另一方面在于人员、产品、场地的成本会更低。

  每个线下社区对应一个线上社群(主要为微信群),人数不等,最大的群有2000多人,平均为60人左右。

  鲜达网有30多名客服,每人运营100—200个群。

  关于社群的运营,鲜达网的经验是:运营人,而不是产品和服务。“运营产品还是B2C思路,但我们要营造的不是购物场所,而是沟通场所。”李文宪说道。

  客服的主要作用是聊天、活跃气氛,分时间段进行管理,上午聊出行和天气,晚上聊家常,在自然而然中引入鲜达。

  但他们的运营经验显示,每个客服运营的最佳群数为80个左右,2016年鲜达网还将加大客服人员招聘力度。

  鲜达网 生鲜电商
  鲜达网产品分类及果友圈(同一小区用户可搭伙团购)

  社群运营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社群的共同价值观。鲜达网的价值观即定位,为中产阶级和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提供刚需产品,让中产阶级腾出时间来进行精神消费。

  也同样是出于这样的价值观,鲜达网的用户数不高,仅有30万,但30万都是精准的中产阶级,“从运营上来说,一个用户在平台每年消费几千块,显然比十个用户每年消费几百块,成本更优。”

  但业内已有不少生鲜电商也计划2016年拓展社区,一米鲜即表示今年重点是拓向社区。不过李文宪不担心,他认为做社群需要时间来培养感情和“养人”,这方面鲜达已经有了先发优势,完全不担心。

  70%为国产水果,全部来自合作产地直采

  供应链是困扰生鲜电商的最大命门。

  鲜达网的产品,70%为国产水果,30%为进口水果。进口水果与佳沃等大的代理商合作,国产水果全部来自于鲜达网的300多个合作果园。

  鲜达网 生鲜电商
  鲜达网70%的水果为基地直采

  300多个果园中,有部分果园基地按照鲜达的标准来种采收,这约等于代工;剩下的按“无公害”标准种植,鲜达网与其签7年以上合作关系协议。

  直采的优点在于降低易手率,品质更高,深入合作则可以直接参与到产品品质把控当中;

  难处在于直采需要大单量。

  所以,目前行业来说,直采比例不超过20%,主要来源是从新发地等批发市场拿货。

  鲜达网为什么能做到全部直采?

  一是目前SKU少,其他生鲜电商是“什么爆款买什么”,但鲜达网只做应季SKU,相当于“买什么都是爆款”;

  二是长时间打基础,鲜达网2013年初开始筹备,即在摸上游资源,一年半后,摸到100多个果园基地之后,才开始上线运营。

  从100多个基地到300多个,除了靠自家采购团队外,还有不少是顾客为鲜达网介绍的。

  李文宪说,鲜达网的合作基地大部分是新农人及种植专家。新农人在大城市受过教育,有过工作经历,回到家乡从事农业创业,种植“情怀”和标准要高于普通农民果民。

  鲜达网2016年的重点之一就是纵向深耕供应链,加大把300多个基地独家化,做更多的单品品牌出来。像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集团都有自有品牌战略,用来提升用户粘性。而生鲜领域的单品品牌,约等于零售领域的自有品牌。

  国内称得上水果品牌的,夸张点说,只有褚橙一家。而像褚橙一样种收采上标准化的农产品并不少,有待电商渠道品牌来挖掘打造,行业各家均有此方面战略。不同于服装、3C、化妆品等品类的上游高度整合,生鲜上游高度分散,结果就是渠道品牌也很难集中。

  自建城市干线物流,最后一公里合作便利店

  仅次于供应链的生鲜电商第二大命门是冷链物流。

  做不好这一点,直接带来难以言说之痛——高损耗率。行业目前损耗率在20%左右,而鲜达网的损耗率仅在5%。原因为以下:

  高库存周转率。采用C2B预订模式,根据订单定量采购;

  恰当分拣。包装越小,越会有斤两上的损耗,所以,鲜达网采取中大包装;

  按季集中供。在最应季的季节,集中采购某一种水果。对容易出问题的水果如山竹,采取售后先行措施,买2斤配送3斤,提前将损耗折进去;

  最后一公里衔接。干线自建物流,最后一公里合作便利店、水站、洗衣店等等。

  鲜达网目前采取一周两配或三配,比如固定周二五或周一四配送。每一期SKU约为15个,每期SKU不同。在城市干线上,以类似达达的方式自建物流,这种众包物流方式中,车是司机带来的,人按件计费,企业只需负担管理运营费用,很好地规避了自建成本过高的问题。

  其实干线物流已经非常成熟,但李文宪认为,要定时定点送,且水果娇贵要避免磕碰,第三方物流用起来还是会有点掣肘,所以自建。目前,鲜达有100多辆车、人,足够用。

  鲜达网在北京有一个6000㎡的总仓,其中2000㎡为冷仓,冷仓又分为不同的小仓,在-4℃到5℃之间有7个不同的温区。有这么多温区的原因在于,鲜达网采取预售制,不多存,且都是应季自然熟的水果,对温度要求高。

  最后一公里有社区便利店等来完成,可以用户自提,也可以便利店主配送,8小时内必须送达。再加上从总仓到便利店便利店的4个小时,用户可以在12个小时之内拿到产品,所以无需冷链,常温即可,也能同时兼顾损耗率问题和成本问题。

  2015年1月,鲜达网获原子创投天使轮投资,2015年5月又获得联想旗下君联资本的A轮投资。基于“最大化地满足社群用户增值服务”的定位,鲜达网2016年的计划是横向扩品类,包括海鲜、禽蛋肉等,年底计划达到3000个SKU;纵向则深耕水果产业链,加强渠道品牌忠诚度。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2898.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2898站长资源平台( www.2898.com )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