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多克等大咖们为何对霍姆斯创办的希拉洛斯都看走眼?
默多克等大咖们为何对霍姆斯创办的希拉洛斯都看走眼?鲁伯特·默多克,全球知名的媒体大亨,现任新闻集团和21世纪福克斯公司董事长。根据福布斯杂志估计,默多克家族在2019年的资产达到194亿美元,位列全球第52位。
2015年,经朋友介绍,默多克出资1.25亿美元,站长资源平台投资了一家名为希拉洛斯(Theranos)的公司。仅仅两年后,默多克将手中的股份,以1美元售出。也就是说,在两年之内,默多克在这家公司上,亏损了1.25亿美元。
希拉洛斯的创始人,叫做伊丽莎白·霍姆斯。霍姆斯的梦想,是发明这样一种验血科技,只需要在病人的手指上扎一下,从手指取出一两滴血液,就可以完成医院实验室里做的各种血检。怀揣着这个梦想,她从斯坦福大学中途辍学,创立了希拉洛斯。
默多克,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被霍姆斯打动的投资人。在希拉洛斯的投资者和董事名单中,有一长串大咖:硅谷老资格的VC投资人唐纳德·卢卡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乔治·舒尔茨,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和詹姆斯·马蒂斯,以及美国最有名的律师之一,大卫·博伊斯。
但是很不幸的,这些大咖都看走眼了。霍姆斯创办的希拉洛斯,彻头彻尾就是一个大骗局。他们从来没有发明什么新的验血科技,期间向投资人展示的血检结果,很多都是临时伪造的。到最后,纸包不住火,希拉洛斯的骗局被媒体一步步揭穿,公司估值也从近100亿美元跌到分文不值。这其中,就包括默多克的1.25亿美元。
回顾霍姆斯和希拉洛斯的丑闻,你会发现,其实她的骗术并不高明。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霍姆斯",你能够轻易找到她曾经出镜过的演讲和广告。很多看过视频的观众,会告诉你他们觉得霍姆斯的声音特别假,很不自然,感觉她故意压低嗓音,以表现出和自己年龄不相符的成熟感。在约翰·卡雷鲁写的《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中,作者披露了大量细节,显示如果稍微有点警惕心,要发现霍姆斯和希拉洛斯的谎言,其实并不难。
默多克、卢卡斯、基辛格和舒尔茨,都是人中龙凤,智商不会比普通人低。可是为什么他们都成为这个看似不那么复杂的骗局的受害者呢?要知道,他们赌上的,不光是真金白银,还有自己一辈子的声望。这个问题,让很多人感到费解。
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在其新书《与陌生人交谈》(TalkingtoStrangers)中,提供了一个解释:那就是,我们人类天生就容易被愚弄。而且,距离当事人越近,越容易被迷惑。
在书中,格拉德维尔举了二战前英国首相张伯伦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1938年,纳粹德国威胁要进攻捷克,保护苏台德地区的德裔居民。为了避免英国卷入和德国的战争,张伯伦提议和希特勒会面。在经过两次会面后,张伯伦从德国带回了希特勒签署的《慕尼黑协定》,默许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但条件是德国不再继续扩张。
从德国飞回英国后,张伯伦在机场挥舞着协定,宣称,"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英国首相从德国带回保持尊严的和平,我相信这就是我们一个时代的和平。"这就是张伯伦奉行的"绥靖政策"。
后来的历史证明,张伯伦完全错了。在《慕尼黑协定》签署后还不到半年,德国军队就吞并了整个捷克。再过6个月,德国入侵了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打响。
现在回头看,张伯伦似乎很愚蠢,怎么就信了希特勒了呢?但是在当时,情况要远远复杂的多。当张伯伦宣布去德国和希特勒进行谈判时,得到了英国国内一边倒的民众和舆论支持,因为谁都不想打仗。张伯伦内阁中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以及英国驻德国大使,内维尔·亨德森,都支持"绥靖政策"。他们和德国政府的高官有多次面对面深度接触,也都曾面见过希特勒本人,并且坚信希特勒不想发动战争,只想拿下苏台德地区以后就收手。在张伯伦和希特勒见面时,他看着对方的双眼问:你愿意签署这份合约么?希特勒爽快的答应:对,对!两次同希特勒的会晤,加上幕僚的意见,让张伯伦深信,希特勒也希望和平,不会继续发动侵略战争。
倒是从未和希特勒见过面的温斯顿·丘吉尔,看的比这些人都清楚。丘吉尔公开批评张伯伦的"绥靖政策",称之为"世界上最愚蠢的事"。历史证明,和当事人隔的远,反而判断更加准确。
除了张伯伦的例子以外,格拉德维尔在书中列举了很多其他例子,并总结出一条让人感到有点意外的结论。那就是,我们人类,是很容易被糊弄的。所谓当局者迷,有时候你离当事人更近,反而更容易被迷惑,无法分辨其中的真假。
这条结论,值得我们深思。大部分人在做出一个决定或者判断前,都会遵从"眼见为实"的定律。这也是为什么,在一家公司招聘一个员工前,需要邀请应聘者来公司面试。如果是比较重要的职位,可能需要面试好几轮。因为大家都接受这个经验:面对面的交谈,能够让我们更准确的认识对方,了解他的优缺点,并帮助我们做出最理性的判断。
在私募股权投资中,基金经理做的最重要工作,就是认识创业者本人。很多私募基金经理会说:我们投的,不是公司,而是创始人。判断一个创始人最终是否会获得成功,主要也是靠面谈。
但是这样的习惯,也可能让我们堕入被误导的陷阱,因为人的判断力,实在是很有限。软银的掌门人孙正义,可谓私募基金界的教父级人物。他投资阿里巴巴的成功,成为各大商学院的经典案例。但是同一个孙正义,在Uber和Wework上分别遭遇投资滑铁卢,账面损失高达十多亿美元,以至于他不得不把曾经极度看好的Wework创始人亚当·纽曼赶出公司。不管是阅人无数的资深基金经理,还是上面提到的媒体大亨和前国务卿,都可能堕入看走眼的陷阱,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从这些真实的例子中,我们能够学到点什么?在我看来,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如果你处于"卖方",那么你就要明白人性的特点。比如你去求职,需要"卖"自己的技能,那么你就应该在面试前做足准备,在面试中展现出一个最好的自我。我记得,大学四年级那年,所有的同学都忙于找工作或者准备深造。那些最后获得高薪工作的,往往不是学霸,但一定是"面霸"。他们一般都长相出色,充满自信,能够在陌生人面前侃侃而谈。也就是说,面试,和很多会面一样,是有"套路"的。懂得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增加自己成功的机会。
其次,如果你处于"买方"的位置,就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可能堕入的人性陷阱。买方,指的是需要判断别人,并作出决策的一方,比如投资人(判断是否要把钱给对方进行投资),人事经理(判断是否要雇佣对方),合同中的甲方(判断是否要购买对方的产品或者服务)等。
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的是,人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在很多时候,相见不如电话,电话不如电邮,电邮不如不见。比如在很多乐器类考试中,考官被要求盲选,即不看考生的长相,只听对方的演奏或者歌声来做出判断。这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类很容易被对方的外貌所影响。很多研究显示,帅哥美女在面试时有天然的优势,获得再一次面试或者工作的概率要显著高于其他人,原因就在于此。
在洛温斯坦写的《巴菲特传》一书中,作者提到过,巴菲特在早年做公司研究时,经常每天花好几个小时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读财报。在巴菲特看来,完全没有必要去见公司的CEO或者CFO。他宁愿把时间花在研究那些枯燥的财报数字上,而不是去做公司拜访或者参加他们的新闻发布会。因为巴菲特深知,公司的CEO和CFO,一般也都是出色的销售人员,能够神不知鬼不觉的把公司最美的一面"卖"给你。因此防止自己陷入这个陷阱的方法,就是不去见他们,专注于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为了提高自己判断的准确性,我们也可以时不时问对方,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说的话?格拉德维尔在书中提到,大部分人有一个习惯性思维方式,叫做"默认为真"(Defaulttotruth),即如果没有明显的证据反驳,我们习惯性的认为对方很诚实,说的是真话。在现实生活中,"默认为真"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因为我们不可能有精力去收集所有证据,证实对方说的每一句话。但是,"默认为真"的思维模式,也导致我们放松警惕,习惯性的接受对方说的所有话。纠正这个偏差的方法,是我们需要对自己严格一些,时不时要求对方提供一些可靠的证据来证明他们说的话,这样才可能减少自己被"忽悠"的概率。
人类,是一个复杂的动物。一方面,我们需要信任其他人,才可能形成合作的团体,进行各种交换。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深刻理解人性,提高自己的警觉程度,降低自己受骗上当的可能。希望上面提到的例子和书籍,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思考,获得一些有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