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行业:陈欧街电“漏电”
共享充电宝行业:陈欧街电“漏电”。陈欧与王思聪的吃翔赌局,还没有出结果。虽说共享充电宝企业有一大批没能挺到现在,但陈欧投资代言的街电还活着,并且看上去也不差,赌局也就没有明确结果。不过陈欧与袁炳松的专利战,在打了多次诉讼之后,终于于日前落定,陈欧以失败告终。
王思聪是旁观者,顶多说点风凉话,袁炳松才是那个与陈欧在同一个碗中争食的人。同行之间抽刀便要分生死,相比之下打赌吃翔,也就小朋友玩闹而已。
1
11月30日,袁炳松的来电科技发表官方声明称,拿下与街电科技专利诉讼的最终胜利。后者在终审中被判决侵权来电,不仅需要停止制造、使用涉案产品,并需要赔偿来电科技经济损失共计200万元。
来电科技在声明中,还拿出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在国家层面的受重视性来背书,但陈欧显然还是大写的不服。
街电科技紧随其后的声明表示,对判决结果感到非常震惊。且称,来电科技一直利用专利碰瓷,商业诋毁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近期竟以专利勒索8亿元巨款,甚至要求街电对来电进行远超市场价值的收购。陈欧认为,袁炳松打得不是专利诉讼,而是勒索敲诈。
共享充电宝行业还没能走出一片坦途时,幸存的玩家已然开始了生死决斗。
对于陈欧而言,这个曾经聚光灯下的明星创业者,随着聚美优品的股价一路走跌,逐渐就没了存在感,后来顶着投资人质疑压力,硬砸了3亿成为街电科技董事长,终于赶上共享经济的那并不怎么稳当的末班车,以期翻盘。街电做不起来,不仅要吃翔,陈欧也就只能老老实实做个微商了。
而对于袁炳松来说,来电科技同样举足轻重。
袁炳松是位连续创业者,2004年就开工厂做电池,最辉煌时,工厂规模达到3000~4000人,年销售额1个亿左右。可是2013年的时候,小米的雷军搞生态链,直接入局充电宝生产制造,把袁炳松所在的行业全打乱了,并且直接判了袁炳松的死刑。后者生产的充电宝卖不掉,亏了很多钱只能另寻出路,据说还花了100多万的“幕僚费”,最终敲定“充电宝卖不掉,可以租嘛”的思路,然后就摇身一变,成为共享充电宝创业者。
都事关身家、名望,谁都想笑到最后,为此不择手段,什么都能当作筹码。
今年5月,一段发生于2017年年初的视频流出。有微博博主爆料称,袁炳松在长沙解放西路VDVC商场实施“盗窃”行为,在未经任何人允许的情况下拿走了竞争对手(即街电科技)的充电设备,微博原文称,“他直接拔掉电源,抱走了机柜。”
袁炳松事后回应称,这并不是盗窃,而是要求商家撤机,并将街电机器还了回去。他还认为,之所以这段去年的视频会被放出来,源于彼时来电科技与街电科技的一审快要出结果时,陈欧希望他“给个面子”协商解决,但他没同意,等到一审判决街电科技败诉后,陈欧很生气,于是就把这段曾当作谈判筹码的视频给放出来了。
自然,陈欧否认了这一点。
2
郭德纲常说,说相声都盼着死同行,同行死了,自己不就熬成一号艺术家了嘛。他还有类似表态,别看德云社现在如何如何,相声这个行业是越来越不景气了。
放到共享充电宝这里,是再形象不过。
街电科技与来电科技的捉对厮杀,无外乎不就是共享充电宝这个借共享之名被资本催熟的行业,盘子太小的缘故。又因为门槛太低,比拼的无非是谁能快速的在线下铺开规模,占领更多场景,获取更多用户。
根据艾瑞数据显示,2017年共享充电宝的市场规模为0.9亿元,随着铺设密度的持续增加,预计2020市场份额达到3.3亿。
从使用需求上看,共享充电宝很难算得上是高频刚需,有一种观点认为,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一旦跟进,共享充电宝这种需求就会被淘汰。不过不可否认,在线下商场、餐厅等消费场所,手机没电租借共享充电宝目前确实是有一定需求的,但一个共识是,这不是一个能产生特别大收入的赛道,这块业务只能算是一个在细分领域的延伸。
自然这个不怎么宽广的赛道,支持不了那么多的入局者。
从2017年以来,有一大部分创业者已经在这个风口里被“摔死”而没能走入共享充电宝的下半场。
来源:界面新闻
陈欧、袁炳松,算是幸存者,身处一线梯队。
可是即便如此,依旧在价格定死、规模受限、使用频次较低的情况下,难以突围。一个清晰的例证是,街电科技、来电科技的上一轮融资都是在2017年上半年,此后再无动静。
3
共享充电宝的玩家们都清楚,最后活下来并能够分食蛋糕的,最多不超过3家。也就是说,在到达彼岸之前,要尽可能的先把对手熬死,死的越多越好。
专利诉讼,也就是一个武器而已。
据统计仅截至在2017年8月,有关共享充电宝的专利纠纷案件就多达45件。看来彼此都一致认为,这个行业或许没太多技术含量,用户体验、创新什么之类的并不关键,还不如把精力放在打官司上,限制对手扩张才是竞争之道。
于是本就备受不看好的共享充电宝,可能就更一片狼藉。
难道他们都不希望看到王思聪吃翔吗。
2898站长资源平台网站资讯:http://www.2898.com/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