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当前位置:首页> 创业> 点评

滴滴出行的车内监控应对措施,再度证明了它缺少企业文化

2018-07-27 16:48 来源: 站长资源平台 编辑: 等等 浏览(862)人   

  滴滴出行的车内监控应对措施,再度证明了它缺少企业文化。滴滴出行要在车主车内安装监控设备了。据网友爆料、多家媒体短讯报道,部分用户在使用滴滴出行APP成功呼叫到车辆并上车时,APP中会跳出“是否开启车内监控”的询问,同时提示行程监控可以被用户分享。而当用户就该询问与提示咨询司机时,司机却表示并不知情,且称车内从未安装过任何监控设备。


滴滴出行的车内监控应对措施,再度证明了它缺少企业文化


  这之后,网传滴滴出行的工作人员给出回应,表示该功能目前处于测试阶段,部分被呼叫到的车辆刚好带有测试使用的车载设备。但目前为止,滴滴出行未做出官方性质的正面、正式回应。


滴滴出行的车内监控应对措施,再度证明了它缺少企业文化


  此举不禁让人联想到滴滴出行此前发生的一系列揪心事件:如空姐夜晚搭乘顺风车遇害、如滴滴出行车主对乘客具有存在社会安全隐患的评价;再比如最近,某滴滴出行车主在驾驶途中,表示开车太累后便转手请乘客帮忙,结果发生车祸,却不愿承担责任……这些事件,使得滴滴出行的司机注册门槛低与混乱、滴滴出行对车主资质是否合格监管力度不足等负面之处也相继被曝光,其一度成为公众口诛笔伐的对象。

  因此,倘若滴滴出行的确计划在车主车内安装监控设备,且已经开始在试验中,可视作其对于上述一系列事件的应对措施。


滴滴出行的车内监控应对措施,再度证明了它缺少企业文化


  “做了总比不做好”,也许多数人这么想,且定会对这一行动拍手道好,或者用不恰当的比喻称之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而少数人会这么问:“为什么现在才想起来安装,事情发生之前干嘛去了?”——这或许会被当作杠精。

  首先要明白,监控设备是干嘛的?

  是监控人们一举一动的工具。放在滴滴出行里,那自然是监控司机与乘客一举一动的工具,严格地说是记录,因为要想实时监控实在是一件难事,这又得耗费不少人力物力。

  既然是记录,那么便也可以称作证据,证据能作为司乘纠纷或更坏事情的解决工具,这也是滴滴出行为了解决“多数司乘纠纷投诉,双方都各执一词,难以提供有力的证据,给平台判责带来非常大的困难”这一问题的应对措施。

  可是当一件坏的事情、坏到极点的事情发生过后,证据,这一作为“事后回顾”的工具,能挽回乘客多少损失?这份损失,又该用什么来“赔偿”?

  因此,监控设备在车内,作用甚微。实则是滴滴出行“雷声大,雨点小”的产物。

  除此之外,前有某知名互联网企业大佬的名言警句“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便利”备受吐槽、攻击;后有OPPO Find X和vivo NEX成为媒体与粉丝口中隐私监测的“安卓神器”,这都说明了国内对于个人隐私较为注重(但有可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那自然,在滴滴出行这里,也会产生类似的、令用户担忧的一句天问:拍到、录到我的监控记录会被泄露吗?

  如果滴滴出行说没有,用户会相信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但值得相信的是,滴滴出行在投入监控设备前,一定认真考虑过该问题。

  那“为何现在才想起来安装”?这绝对不是滴滴出行技术缺陷或者难以管控监控设备之类缘故导致;

  “为何目前有可能知晓无法及时、100%保障乘客安全,却仍推行试验工作”?这也绝对不是滴滴出行藏了一张王牌、掌握一项能翻天覆地般地改变监控行业的技术。

  究竟为何?展开讲讲。

  总所周知,自那两次有关滴滴出行、可谓是“轰动全国”的新闻被报道以后,2018年5月16日,滴滴出行发表声明,表示滴滴顺风车已经过整改,“关闭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外线头像均为虚拟头像”“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等。

  除此之外,其对顺风车接单也做出了限制,这也致使目前滴滴出行上的顺风车功能在夜间某个时间段内,是无法使用的;


滴滴出行的车内监控应对措施,再度证明了它缺少企业文化


  而对于“人车不符”“司乘纠纷”等现象,滴滴出行也做出了应对措施。如今的车内监控测试决策,也诞生于这一声明中的计划事项等。

  看出了什么奇怪之处吗?

  问题不断,于是才有这样那样的应对措施出面“解决”;一次又一次的不良事件发生过后,我们看到的永远是一家企业来告诉用户:为了杜绝此事再次发生,我们规定……我们整改……请各界监督。

  所有让人觉得滴滴出行正在整改的“积极现象”,不过是滴滴出行的“应对措施”,不过是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出现问题了,我改正规定来防止问题再次出现”——不过是滴滴出行缺少企业文化的表现,这次的监控设备事件,令这种表现更加突出、更加强烈。


滴滴出行的车内监控应对措施,再度证明了它缺少企业文化


  整改有毛病吗?没毛病。但,滴滴出行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或者说,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事儿:滴滴出行并不仅是一个信息服务平台,也应该在加强车主审核、引领车主、教导车主方面承担社会责任,如在全公司内部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严肃指出犯法会带来的后果……但滴滴出行未尽责任,它缺少的是这种教育、这种风气,而并不是缺少大大小小的规定限制。如果内核出现了问题,那么错误还会再次发生,我们没有看到滴滴出行对于示范、教育车主方面做出了多少宣传工作,没有看到滴滴出行“真正地”为用户、为社会做了哪些好事(如果发生事情后的挽救措施也算的话,那不如不算),多见的是“滴滴出行今天又开展了什么业务”“滴滴出行即将进军……与……合作”等。


滴滴出行的车内监控应对措施,再度证明了它缺少企业文化


  所以,以“企业文化”的缺失来形容这种缺失,毫无错误。

  当一个简简单单的业务已经漏洞百出,却欲把重心放在前往不同领域捞羹、割韭菜,“顺便”解决发生的问题——至少给公众的感觉是这样。那么,那些发生过的,是否还会历史重演?

  我们不知道。也许滴滴出行不想知道。


    2898站长资源平台网站资讯:http://www.2898.com/news/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2898.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2898站长资源平台( www.2898.com )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