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开监管处罚不谈,美团打车再掀“价格战”姿势不对
撇开监管处罚不谈,美团打车再掀“价格战”姿势不对。剑未出鞘,先伤自己!日前,美团打车在经历过多城市的试水后,于3月21日正式登陆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还没等业务大规模开展,就因出现套牌车、车主信息虚假等不合规情况,被上海执法部门按照《上海市查处车辆非法客运办法》之规定,对“美团打车”处以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过去数月中,美团手持大额资金进军网约车行业,意图挑战行业老大滴滴。然而由于过于急于求胜,枉顾当前好不容易形成的网约车健康发展格局和各地政策,大打价格战的同时让大量不合格的车辆司机接入平台,以致于频频遭受各地处罚。
其实早在2018年1月,美团打车就先后被南京、北京等相关部门约谈。以北京为例,北京市交通委以其未依法在北京市申请开展网约车业务,不具备在北京市从事网约车经营资质而约谈。北京市场难以开拓,转而南下,不料想各地网约车政策均已成熟,市场空子难钻。
这几天有不少媒体朋友就美团打车莽荒拓展、不合规运营遭遇水服不服等话题和我讨论,在我看来美团打车真正的问题还不是牌照、合规等问题,而是“用过去的思路,面对今天乃至未来的出行产业”。
换句话说,如果是5年前,美团依托手里数十亿的资金,大可以通过价格战先吸引足够的用户,然而通过研发和技术的提升,稳固用户,进而为用户提供多维服务。但到了今天,市场早已经变了,滴滴已经不是当年的滴滴,用户更不是当年的用户。在消费升级的时代,价格早就不是用户选择消费的第一要素,要不然为什么同样是阿里旗下的平台,为什么商品更贵的天猫的增幅远超过更便宜的淘宝。
今天笔者除了监管和政策之外,透过美团打车遇到的问题,来聊聊我们的移动出行到底该如何发展。
后价格战时代 移动出行科技先行
在我看来,网约车首先是一个科技行业,然而才是一个出行行业。移动出行产业经历过去数年的高速发展,回归正轨早已经过了拼杀价格战的年代。去年底我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就提出,美团打车利用过往价格战的方式来迎接未来的市场,显然难以奏效。而且现在各地的网约车政策也不希望打价格战,与政策为敌更不是明智之举。
有人说网约车就是拼钱(红包、补贴等)、拼人(地推),网约车离不开地推,美团的地推能力很强,所以会挑落滴滴。这其实还是过去的思维,网约车刚刚起步的时候,培育市场阶段的确需要极强的地推能力,但现在市场教育期早已经过去,本质上拼的还是科技能力。理论上来说,未来的网约车行业不需要地推。
另外,在任何成熟行业,成本高于售价的价格战行为,不但无法影响领先者格局,更会拖累企业固有运营节奏,给品牌带来不利影响。据蓝媒汇报道,在美团登陆上海的首天,这些司机就平均可以接到15个订单,客单价约25元。但美团打车在上海每完成一个订单,亏损则达到40元,这其中包括司机端的各种奖励约26元,以及用于吸引乘客的“立减14元”的拉新券。
用40元的补贴获取25元的GMV,得到0元收入,这意味着美团打车的订单是用GMV160%的亏损买来的。按照这样的补贴策略计算,等到其订单规模到达50万时,仅在上海一城,每月亏损预计达6亿元,近1亿美金。这还不包括广告、营销、技术、人力等成本费用。
这种高额补贴的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有一定的奏效,但不可持续发展,更无法长久,更会对企业的资金安全带来影响。总之一句话,低价换来的市场,用户选择你很容易,放弃你也很很容易!
现在的美团,如果真正想做好出行市场,而不是玩一票,就应该耐下心来,从技术升级到机制构建出发来切入,而很明显这需要时间积累,非一朝一夕所能有所作为。所以美团与其大把撒钱,还不如把滴滴搁置在一边,加大资金研发出来更强大的出行服务,那时不用补贴,用户自然就来了。
滴滴升级跑道 已进阶第四方平台
在我过去的分析文章中,已经多次说过滴滴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约车app,更不是一个孤立的出行服务提供商,而是第四方出行服务平台,在平台层面构建了行业优势。第四方平台的构建得以让滴滴变成移动出行行业的“基础设施赋能者”,未来滴滴必然会上线更多服务,而这些服务不同滴滴自己提供或者研发,而是由第三方合作伙伴来提供,滴滴更多的是从平台层面运营统筹,优化运力。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二手车交易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之际,滴滴通过战略合作,把人人车接入进来。一方面滴滴不必要再重复建设二手车交易的体系和渠道,一方面又激活了人人车的活力,让其交易额和成交单量大幅度增长。再比如这两年更火的共享单车行业,滴滴也是通过平台能力,接入ofo和小蓝车等品牌,通过平台能力赋能这些产品,助力其发展。
真正了解行业的人知道,滴滴和市场其他平台已经不是一个跑道的选手。而现在很遗憾看到美团其实有技术有情怀,却依然用不奏效的价格战手段参与市场竞争,美团用低维打滴滴的高维,姿势上就不对,怎么可能取胜,除非美团能真正在技术和模式层面找到突破口。
滴滴和美团非A即B 美团何不加入滴滴生态共赢产业
这几天美团之所遭遇,给业界一种“美团和滴滴开战”的错觉,其实美团创始人王兴和滴滴创始人程维私交不错,二者都是“TMD”三大互联网企业成员代表。美团和滴滴并不是非A即B的关系,中国的市场足够巨大,完全可以容纳二者同时高速发展,只是以一种什么方式并存需要我们思考。
美团和滴滴深入我们生活场景的多个交流,二者有太多合作的可能,虽然有所争议,但共识更多。何不搁置争议,开发共识。这几年“走出去”成为中国大型企业的主流,但这种打价格战的“窝里斗”,不仅让亲者痛仇者快,更无端消耗了行业资源降低了产业效率。真正领先的科技企业,应该和苹果、微软等学习,通过科技研发引领行业升级,进而赢得产业尊敬的同时满足自身发展。
在我看来,中国移动出行市场,滴滴不是垄断者,更不会通吃产业。未来滴滴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开放心态,让更多第三方合作伙伴融入滴滴,共享滴滴发展带来的红利。美团打车与其和滴滴正面烧钱厮杀,还不如想办法通过其构建的线下生活体系,和滴滴的出行服务平台联动,寻求合作契合点。
2898站长资源平台网站排行榜:http://www.2898.com/ranklis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