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的共享事业,能否安然度过“寒冬”?
ofo的共享事业,能否安然度过“寒冬”?继摩拜卖身美团后,ofo被爆挪用押金过百亿,共享单车领域再一次成为舆论焦点,截止到5月中旬,ofo已经拖欠了供应商款项高达12亿,城市运营欠款也已近3亿,合计15亿元人民币,而ofo押金余额约为35亿,账上可以用作周转的资金不足5亿。
共享单车领域重新洗牌
本以为摩拜被美团收购后,给予了ofo更多可延伸发展空间,至少短期内摩拜需要时间与美团融合,然而,频繁曝出的舆论让大众开始质疑ofo共享事业,是否真如愿景般能达成宏伟的共享蓝图,曾经捧上神坛的创新概念,又该如何度过寒冬?
今年,共享出行领域进入全面洗牌阶段,小鸣单车进入破产清算,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阿里加码哈喽单车,ofo遭遇资金链断层,一系列动作不断挑动着投资人对共享单车的敏感神经,资本机构也开始忌惮这尚未成型却又烧钱的共享事业,随着大巨头站台、资金加码,小众出行单车被排出局外,“剩”者为王的制胜之道仿佛再次向市场彰显其魔力。
共享单车是个重运营、高成本领域,仅仅依靠着融资的资金通过贴现方式来维持着用户,并不能成为长久之计。无论是摩拜也好,ofo也罢,在资金上持续投入,必将导致债台高筑,唯有寻求更好的商业模式才能促进共享单车行业良性发展。
独立运营陷入资金断流僵局
共享单车领域被爆出挪用押金已屡见不鲜,ofo今年也开始在不停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曾尝试着在车身加入广告以及app内嵌广告,但无果而终,2018年开始,ofo取消月卡优惠,并且在20座城市取消了与芝麻信用合作的免押金骑行,仅保留了上海、杭州等5座城市。ofo一系列举措隐隐地显露出内部资金短缺的境况,迫切需要探寻新的发展模式来缓解尴尬处境。
ofo背后有阿里与滴滴两大股东,美团收购摩拜,滴滴收购ofo,貌似是最合适不过的市场格局。ofo创始人兼CEO戴威与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曾就ofo收购事宜进行商谈,但戴威拒绝了滴滴的收购要约,并且还提出要独立运营ofo,甚至提出了2025年长远规划,为ofo卖身滴滴的计划画上了句号。
ofo独立运营能否挨到下一个“春季”?现在摆在面前的事实,公司运营陷入资金断流僵局,如果ofo无法找到下一个资本注入方,想凭借着团队单方运作,身处第一梯队的它也可能被后来者超越,无论是摩拜身后的美团,还是哈喽背后的阿里,ofo在资本巨头压制下维持生存显得势单力薄,寻求一个强大有力的靠山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毕竟,活血才是维持生计的有力保障。
开源节流不失为生存之道
经过去年的补贴大战,摩拜和ofo已尽显疲态,也意识到了现金流的重要性,纷纷暂停补贴,将月卡费用从此前的1元或2元,悄然涨价到20元/月。平台“烧钱”模式逐渐成为过去,大力补贴只能短暂拥有客户,用户的粘性并没有在贴现之下得以提升,相反,却促使资本机构对共享概念投资产生质疑。
为良好的服务而付费其实是最本质的交易,类似于传统行业里的服务模式。而动用资金的力量排除竞争者而成就一家独大地位的商业模式,无异于用纸张堆积的城墙,看似宏伟坚不可摧,实则羸弱弱不禁风,要想在共享单车领域中持续经营,需要一套成熟体系平衡资本输出与资金流入。
对于ofo旗下小黄车,投放到各个城市的车辆总体数量已呈饱和状态,投放地区停留在发达地区,资金投入点停留在车辆生产,技术研发、数据分析投入不足。团队在资源配置上没能优化,一二线发达城市,车辆堆积如山,三四线发展城市,投放量寥寥无几,ofo应充分利用数据,调度、优化分配比例。公司战略布局出现偏差,若不改变发展战略,即便此时资金问题得以缓解,下一场危机也必将到来。
共享单车不同于网约车,单车的制作成本是由平台供应,这注定了平台背负着研发、生产、投放、运营、维修于一体的服务流程。而流通在外的单车性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用户体验度,街道上成批的ofo小黄车,出现大量的故障车,却少有人前来维修。ofo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加大车辆后期维修力度,要知道,维修一辆车的成本远远低于制造一辆车的成本。
ofo的未来如何前行?
战场不缺勇往直前的斗士,但缺深谋远虑的智者。若真如ofo创始人戴威所坚持路线,独立发展ofo共享事业,那么就不仅仅需要独自运营的魄力,更需要洞察市场的远瞻力,权衡资金、运营、利益之间的平衡点,探寻出更好的商业模式,转亏为盈。
ofo未来的路看似阻力不断,撇开短期的资金链断层,之前早已建立的坚实堡垒,投放足量的车辆资源,拥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背靠着巨头投资机构,这些都是ofo能够继续下去的依据,当资源被合理利用,火力全开时,这个共享单车领域龙头老大的后发力也不可限量,ofo共享事业的未来,让时间去检验它。
2898站长资源平台网站资讯:http://www.2898.com/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