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服务平台落地,滴滴不忘固桩、聚焦主航道
不要以为外卖眼花缭乱,撩人无数,就以为滴滴出行正在偏离主航道。汽车服务平台落地,滴滴不忘固桩、聚焦主航道。
就在大家期待它在生活服务维度与美团全面争霸时,它突然来了这样一手:4月16日,滴滴出行宣布成立“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该平台将涵盖已有的汽车、加油、维保及分时租赁等多项汽车服务与运营业务,优化出行产业链条、为包括滴滴车主在内的全社会车主提供一站式汽车服务解决方案。
看到消息时,夸克君给滴滴一个朋友留言说:“这早就应该推出了。”
朋友回复:“是啊,在水下蛮久了,光顾着干活往前跑了。”
在夸克看来,这一动作,既是商业模式创新与服务升级,也是一种比滴滴外卖更自然、毫无违和的场景化布局。而此刻宣布,既能消除因强力涉入外卖而带来的概念模糊争议,也能让投资人看到它的专注与永续经营的信心,于它的估值以及潜在的IPO来说,有望产生明显的“固桩效应”。
这应该也是程维此前提到的滴滴“太极战略”一部分吧。2018年年会上,他公开强调,“内外兼修、多线布局、稳中求进”将是滴滴2018年发展的关键词。
让我们略微展开看一看。
滴滴朋友说,这一平台“在水下蛮久了”,确实不是虚言。过去3年多,在不断强调一站式出行平台的基础上,夸克曾看到这样一个脉络:
1、2014年,程维谈及汽车服务市场的长尾价值;
2、2015年,乌镇互联网大会上,程维明确强调,滴滴未来会是车的“运营商”。同年推出“洪流战略”;
3、2016年年会,程维在出行平台概念上强调说,滴滴所引领的是“第二次汽车业革命”;
4、2017年开年,程维提到,滴滴的使命是成为“新能源汽车的运营商”。不久进一步强调说,滴滴的使命是“让出行更美好”,未来愿景是成为“引领汽车和交通行业变革的世界级科技公司——全球最大一站式出行平台”、“全球最大汽车运营商”、“全球智能交通技术的引领者”。
你能看到,从最初的“打车软件”到“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到基于出行服务的“汽车运营商”,滴滴的视野越来越广,也越来越纵深。
2016年,夸克君曾说过,你很少见到哪家公司在如此短的时间密集优化着自己的未来愿景。这不是没有定力,而是源于它拥有强大的成长性,而它的商业模式与商业形态,未来还会有许多重塑的想象空间。即便此刻,一些巨大的机遇它自己也未必真正明了。
这样的公司,我们见过很多,它们常常有一种抑制不住的热情与创新力,你很难准确地定义它的未来。
上面,滴滴的朋友说的“光顾着干活往前跑了”一句里,就有这种味道。
但很明显,你能在上面罗列的程维过去4年的表达里看到,滴滴这家公司并非蒙眼狂奔而失去方向的一类。在涵盖“汽车服务商”在内的更大的“汽车运营商”维度上,它的脉络越来越清晰。
2015年,在滴滴密集的品类创新时刻,夸克曾预判,它会从出行走向综合的服务平台。同时也强调过,这必须建立在它对出行、汽车垂直行业的精耕细作基础上。
这不仅事关它围绕主航道的商业模式与核心竞争力构建,也是整个开放的生态化布局能走多远的关键。因为,这背后涉及到大数据与种种智能化技术的沉淀。
过去两到三年,我们确实看到了滴滴的诸多此类布局。比如车后服务,事实上早就涉入已久,从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就有2107.8万人通过滴滴平台获得收入。凭借大数据,滴滴能比其他许多平台更为全方位、高质量、高性价比提供车后服务,打造车主服务生态圈,并赋能传统油站、维修门店。
这里有大多数人未曾看到的数据:滴滴已经与全国300多座城市、数千家油站、诸多滴滴车主建立了合作。若以滴滴2100万车主、每天2%有一次加油需求计,滴滴单日能撬动加油需求超40万次。
说到养车,滴滴其实已在全国落地四家小桔养车车后服务体验店,其中包括今年1月在杭州打造的面积4321平方米的旗舰店(48个工位)。今年,小桔养车计划在10余城开出近百家门店。
你能看到,车后服务里面,既隐含着滴滴的数据、技术与商业化输出,也有商业模式的更新,那就是滴滴其实具有丰富的“新零售”概念。而且,它的赋能价值,还让它能扮演一个偌大社会协同的角色。
当然,若说更具体的商业模式创新空间,滴滴分时租赁业务与汽车开放平台未来可能更大一些。我们看到,它们正在持续引入消费金融服务,未来应该还不排除引入面向B端的供应链金融。这两项业务,在我们看来,最大的价值是,它会帮助滴滴沉淀下未来更大规模的输出机会,绝不仅止于汽车业。而且,这里面,还具有强烈的交易属性。
老实说,它的上述有些动作我们已经看到,但这组数据还是有些让人惊讶:经过三年的布局和深耕,汽车租售、加油、维保、分时租赁等多项汽车服务与运营业务目前已经覆盖200多个城市、5000多家合作伙伴和渠道商,年化GMV超过370亿元。预计到2018年年底,汽车服务平台的年化GMV将达到900亿元。
我想,这种印象的反差,应该跟过去几年滴滴的某种遭遇有关。
短短6年不到,这家公司经历了复杂的政策博弈,在一种管制较深的领域,打破了宁静,建立了广泛的服务模式,改变了无数人的出行习惯。至少在许多城市,如果回到没有滴滴的时代,一切将变得难以忍受。
但这种博弈以及目前戴着镣铐跳舞的姿态,很容易让人忽视它在背后做出的努力,尤其是围绕出行、围绕人与车建立的上述垂直服务体系,以及它在数据、技术、商业化层面的积累。
此外,由于管制带来的压力,传导到C端,那些持续的争议话题,也容易让普通用户忽视它承受的真实压力面。而过去一年半,我们没有看到它对对当局的政策表达过不满,完全不像2015年以前的样子。
在夸克看来,滴滴的这重压力一定会长期存在。但也正因如此,我们说,上述姿态展示了这家企业走向成熟的一面,许多探索、创新反而因此而得以快速落地实践。
当然,有更多压力面迫使它必须对外展示新的成长价值:
一是来自同行乃至整个行业的竞争。
过去一段,我们看到,过去与它并非对手的企业,突然交火,多家公司都朝出行领域渗透。
尤其是它与美团的出行博弈。这里面,当然,并非完全是真正意义上肉搏,也有服务体系的完善。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也是本地互联网业与现实经济融合加深的结果,在边界交融地带突然诞生诸多商机。
老实说,这一层会分化它的整体市占。但夸克认为,从专注、专业度来说,BAT、美团们并不能真正撬动滴滴的市场地位。只是说,滴滴自身的竞争会日益复杂。
二是滴滴的概念确实也面临更新,这既是生态演进,也是维持、提升估值以迎合未来IPO的要求。
上面已经提到,从“打车软件”到“移动出行平台”再到数据与技术驱动、基于出行服务的“全球汽车运营商”概念,当然也包括其他表述,既是业务演进、平台升级的结果,也是竞争压力所致。
就像美团涉入出行一样,滴滴涉入外卖,确实建立在它的出行沉淀下来的管道基础设施上。滴滴O2O化服务落地,符合它的业务逻辑。
当然,夸克也曾一度担心它这个阶段陷入O2O化竞争的节奏。不是资本消耗的问题,而是说,主航道可能会失焦。
外卖确实更高频,交易属性也更强,借助补贴引爆,能快速拉新、获客,声量更足。但老实说,我们觉得,它今日成立的“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在应用场景上,要比外卖更自然,毫无违和。
这当然也是文章开头说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服务升级。之所以说既能消除因强力涉入外卖而带来的概念模糊争议,就是因为它是立足于出行服务的生态建设,展示了它的专注与专业,有利于它的估值以及潜在的IPO。
夸克确实乐见滴滴此刻落地这一平台项目。它让我们看到,一家年轻的中国公司,虽然机会多多,仍最大限度地聚焦在核心主业上。它拥有一种独立的气质,期待它走得更远。
当然,褒扬滴滴,不是说它已完美。事实上,即便“出行”概念上,它也远没有做透。比如,出行品类、工具上,它已相当丰富,也有上述垂直布局,但“出行”的外延很大,还涉及到更大范围的公共交通,以及全球化的大流通概念。
我们看到Uber已涉入地铁、公交票务,这也是服务的延伸,未来恐怕还会涉入机票等领域。而更多企业则在物流维度上拓展,并且逐渐冠上智慧与科技的名号。
在这些维度上,滴滴一定也会有诸多发挥的空间,老实说它不缺机会。程维说,“内外兼修、多线布局、稳中求进”是2018年的关键词。其中“多线布局”,应该也包括多维度探索,外卖只是其中之一。
只是说,无论如何眼花缭乱,围绕“出行”、“人与车”,在垂直化服务上精耕细作、内外兼修,并强化数据、技术及商业化输出,却是它无法忽视的主航道部分。
这个视角中,所谓“洪流战略”下的“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无疑也是护城河的进一步开掘。开头我们说,它会产生明显的“固桩效应”,同样在于此。它会保证滴滴不会因为对手侵袭而失去主航道,导致价值链被人颠覆。
2898站长资源平台网站排行榜:http://www.2898.com/ranklist.htm